教案中要融入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设计,下面是优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雁门太守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
(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
(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3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六、感悟诗情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七、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八、作业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 ) 羁旅( ) 提携( )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 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5
本课教学目标:
过五关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教学过程:
第一关:文学常识关
(要求:掌握作者、体裁等知识)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体裁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不属于七律,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第二关:朗读关
(要求:掌握字音、有感情朗读)
1、检查字音
催()金鳞()
角声()燕脂()
凝()半卷()
霜重()提携()
2、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示视频朗读
第三关:内容关
(要求:会翻译,能概括中心)
归纳:雁门太守行
1、2句:敌军来势汹汹
守军雄姿英发
3、4句: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
5、6句:援军出击的情景
7、8句: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第四关:欣赏关
(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欣赏诗文)
仿格式赏析:确认方法+结合方法分析+归纳
(所确认的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字词、内容等)
用所学方法一起来赏析:
第五关:写作特色关
(能根据作者风格及文本把握写作特色)
本文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语言瑰丽奇峭,色彩浓重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过好这五关了吗?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课堂延伸:能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其他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见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五)、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六)、检验预习,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同学分享)
1、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七)、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
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
(八)、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
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鉴赏诗歌的技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炼字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手法(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视觉位置角度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九)探究诗歌主旨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总结并朗读诗歌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一)、拓展延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十二)、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二﹑收集课外三句爱国诗歌并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对峙(夸张,比喻)
颔联:交战(听觉,视觉)
颈联:偷袭(用典,侧面)
尾联:抒怀(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