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整理事迹材料时,要注意时间线的准确性,真实的事迹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找到勇气,继续前行的信念,优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名人及事迹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及事迹篇1
柳公权是唐代着名书法家,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骨力劲健,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合称颜柳。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柳公权不相信,他悄悄给家里人留了纸条,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名人及事迹篇2
由于爱迪生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存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爱迪生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从这些故事中,我觉得爱迪生是一个善于思考、刻苦钻研、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百折不挠的一个科学家。
我特别喜欢爱迪生的两句名言。第一句是:人生太短,要干的事太多,我要争分夺秒。第二句是: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很喜欢了解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成绩可就不是那么理想了。他8岁那年上学,当时他家刚搬迁到另一个大湖旁的休伦港不久。整天困在教室里,他感到太没意思了。
那个时候老师信奉棍棒,爱迪生十分害怕藤条,于是很努力的学习,但是他还是学不进老师教的那一大堆知识。而每次他老是问问题,老师感到很烦。
就这样,爱迪生成了班上最差的学生,一连3个月都是如此。后来他听见老师议论他,说他有毛病,说他“addled”。爱迪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addled蛋就是坏的、变质的蛋。一怒之下,他冲出了教室,再也不愿回去。
在家里,他的母亲南茜站在他一边。有一段时间爱迪生时断时续地去过一些别的学校。但大部分时间里是母亲亲自教他。或者不如说,她任由他去自学。在她的鼓励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莎士比亚、历史、《圣经》。在他9岁那年,有一天,她给了他一本科学方面的书,这是他第一次看这种书。书名叫《自然哲学的学校》,它让读者们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从那时候起,艾尔的生活就起了变化。
他如痴似醉地将这本书读完,做了里面所有的实验,然后他做起了自己的实验。他买来化学制品,四处搜寻电线之类的边角料,在卧室里建起了一个实验室。他做的实验之一是将两只大猫的尾巴搁在电线上,将它们的毛相互摩擦,试图产生静电。的结果是他被两只猫抓得鲜血淋淋!
他的另一项早期实验是让一个朋友服用大剂量的起泡粉,希望这种粉在人体内产生的气会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将他送上天。
名人及事迹篇3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名人及事迹篇4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让人惊叹的才子。他是14岁中进士的神童,是一生享荣华富贵的大官,他满负盛名,一身清风淡然。他,就是晏殊。
晏殊,出生于宋朝。那是个又官满天下的时代。他自幼饱读诗书,年轻有为。考中进士后,一举成名,做了太子的陪读。他伴随着太子长大成人,是他的好朋友,好老师,自然在太子继承皇位后,一步步升官,竟还做到了宰相。要想,历史有名的诗人,何人有几人一生衣食无忧,生活自在安逸?
晏殊身上就好像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他是那样的“诚实”“质朴”,在考试时如遇做过的题目便要求换题,令皇帝颇为欣赏。那时众官员家中都有歌妓供唱跳娱乐,问他为什么没有,难道是不爱?他回答说,没钱,买不起。他天生带着幽默劲儿,总让人开怀大笑或心生敬佩。这才有了那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做起事来是“严谨”的。皇帝寄来的信件,他都会粘在回信上一起寄过去,越发让皇帝对他大为放心、喜爱。他也才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感慨。
晏殊,众所周知,是个受欢迎的人。清代周敦颐曾评价他:“晏同叔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们千古传诵。只有一个人——欧阳修因为在一个美好小聚会讽刺晏殊的一首诗造成了两人后半生的误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晏殊是欧阳修的老师。他们俩的思怨也是让世人叹惋。
他,就是晏殊。他的一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是让人羡慕的“完美”影像,但我觉得,他的一生更是一个传奇。
名人及事迹篇5
美国工程师富尔敦,在一百多年前,他发明了轮船。虽然他制造的第一艘轮船用的是英国的机器,但世界上都认为发明轮船的人。
富尔敦小时候读书不太用功。只爱画画,并且画得挺好,而别的功课可差劲啦!
老师对富尔敦说:“你很聪明,图画得不错。可是别的功课不好,会留级的。”
富尔敦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除了画画就是玩。玩耍的时候,倒是很会动脑筋,碰到问题,还喜欢琢磨。
一天早晨,富尔敦划着小船去钓鱼,船划到半路上,遇上了大风,划起来可费劲啦!他想怎么样能使划船不费劲呢?船为什么顶风就划不动?有没有顶着风也能行船的办法?
第二天,富尔敦又到河边去玩,他坐在一只空船上,又琢磨起昨天想到的那些问题。他身子坐在船舷上,两只脚不停地在水里搅动。脑子里想呀想……不知不觉,小船儿已经荡到河中心了。多奇怪啊!他惊喜地发现,两只脚在水里不断地搅动,就能把船划动了。
“能不能用机械来代替两只脚的搅动呢?”富尔敦想这是可能的。譬如,在船上装一个风车似的桨叶。使桨叶在轮子上不断转动,这不是像双脚捣水一样,能使船身前进吗?
想是这么想,但是真要造出一个能推动大船的带桨叶的轮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富尔敦会画画,能画出一个带桨叶的轮子来,但光靠画图不行呀!还要计算,还要懂得很多很多的科学知识。这时富尔敦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老师的话,把各门功课都学好。从此,他读书非常用功,不仅补上了以前落下的功课,还刻苦专研地学习造船的科学知识。在1807年,富尔敦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成了世人都知道的科学家。
名人及事迹篇6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重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的人们。之后他父亲去世了,他之后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理解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理解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残忍的刑罚,受刑人被割掉生殖器,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类的人。这对司马迁是多大的打击呀!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怕死贪生,甘受污辱;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司马迁不去辩解,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作。多少年后,他最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这时候,他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为了写这部史书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我手里中断,英雄的事迹在我心中埋没。此刻书写成了,就是让我死千次万次,我也不怕了!”
司马迁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得到传扬,甘受屈辱。他的爱国情感多么深厚啊!
名人及事迹篇7
他一生似乎都与月光有一种无形的牵绊。
夜间,月光倾泻而下,在地上散下一片温柔的银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在看到月亮时随口诵出的诗句,是何等潇洒,但在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连绵的伤感与怀念,他那时在想什么?是想起了古时的哪位令他敬佩的前人吗,又或者是,他已故去的亲友。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含蓄且真切,让我们这些后人为这诗句动容。
又是夜间,他坐在窗边,影伴身旁,却久久不能入睡,远在他乡的李白,在对亲人浓的化不开的思念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虽没有他那样的文采和那样浓厚的情感,可住校时晚上也略有那样的思亲之情。
还有在那放逐了自己的月夜,独自一人,和着皎洁的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一起浪漫吟诗,笙歌曼舞,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这本是十分孤独的事,却在李白潇洒的态度下有了不可言说的韵味,于我,于大家何尝不是这样呢?独自学习,看似是一件孤独的事,但真正会学的人却能从中学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就像月光,孤独却皎洁,凄清却美丽。
在灯火阑珊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妻子在河边用木棒捣着衣服,子女在一旁嬉戏,诗人在一片热闹中写下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这句子虽没有前两首那么有名,却在热闹中衬托出了那位妇女的忧虑,没有自己的丈夫,家中只有自己,诗人是想借这女子来写自己的孤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无依无靠。而我,独自在学校中求学,父母都不在身边,有什么委屈也只能自己化解,但这有什么呢,成功路上总是孤独的。
在月光中寻找李白,这时照着我们的月光,是不是那片曾经照着李白的那片呢?独自在月光下,总会有些感触,李白也是这样的吧!学习他那份浪漫,潇洒的情怀,做那个在月光下思考的自己。
名人及事迹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