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下教案优质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与同事分享教案,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案,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与方式,下面是优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七年级下教案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优质7篇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

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_+y)(a+2b)(2)(3_—1)(_+3)(3)(_—1)2

解:(1)(_+y)(a+2b)=_?a+_?(2b)+y?a+y?(2b)=a_+2b_+ay+2by

(2)(3_—1)(_+3)=3_2+9_—_—3=3_2+8_—3

(3)(_—1)2=(_—1)(_—1)=_2—_—_+1=_2—2_+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解:(2a—3)(3a+1)—ba(a—4)=6a2+2a—9a6a2+24a=17a—3

当a=时,原式=17a—3=17×()—3=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_—1)(_—1)=

(2)_(_2—1)—(_+1)(_2+1)=

(3)若(_—a)(_+2)=_2—6_—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__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_,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______、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3 4

bca abc

3、( )=_____=_____6000=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

a、150 b、165 c、135 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角是( )、

a、 周角 b、 平角 c、 钝角 d、 直角

三、解答题、

6、计算:

(1)5328+4732 (2)1750-327

(3)1524 (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答案:

一、1、ade,bde,ced,b,aed

2、5 bce bac bad 

3、7、5 450 100 ( )

二、4、c 5、d

三、6、(1)101 (2)1423 (3)77 (4)62024

7、30,0,120,90 8、略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 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 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 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 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3、 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 议一议

1、 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 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 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 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 巩固练习

1、 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 =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 ,题目中并为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 练习p7 §1.1 1

六、 作业

课本p7 §1.1 2、3、4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6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

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

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

乙: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

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

s甲2=100,s乙2=200.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理由是.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同时运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样本容量是.

(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

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天.

解:(1)①7②26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19

(2)①10人②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克千克千克千克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个人总结通用6篇

湘七年级数学工作计划通用5篇

七年级下个人工作总结5篇

七年级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8篇

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篇

七年级下个人工作总结优秀5篇

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8篇

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8篇

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优秀8篇

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模板8篇

数学七年级下教案优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