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赏析,更是对人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思考,观后感的撰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电影的魅力和深度,以下是优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救赎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救赎观后感篇1
当我准备下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题目还没有想好怎么写,我只是觉得,我想表达一些什么东西,一些在我心里喷薄欲出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看的时候,内心一片波澜,看完之后仍然心存疑虑,继而开始思考。那你在思考一些什么呢,说出来,看看大家思考的是不是一样?
1、生或死
“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记住的一句台词了。确实,人生下来就是朝着死亡去的,只不过这个过程里,我们总会发生一些什么,总期盼着一些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地方,好让它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享受美好。
有些人在这座肖申克监狱里,安静的度过了一辈子,他们进来的时候,外面的马路上只有一辆汽车,假释出去的时候,站在路口看着来来往往奔流不息的车辆,迷茫的像个过马路的孩子;
你说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他们吗?还是他们不愿意接纳这个新的跟他们没有半毛关系的世界?生,或者死,于他们这些铜墙铁壁里的人又有何意义?
2、坚持
为了避免自己不被别人侮辱,坏人打一次,安迪拼命反抗一次,从不妥协,从不示弱;每周一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六年;每周两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一年;从abc开始一个一个的认字,安迪教了托尼整整一年;五层监狱厚的墙壁,安迪用小锤子敲了20年;当他做这些的时候,从没有人知道结果是什么,包括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清晨,到日暮,从满头青丝,到鬓染白霜,他的坚持从没有人看得起,也没有人支持,他就是这么一直坚持着,直到某一天那些打他的坏人被更坏的人制裁,直到上级命令回信给他增加书籍和拨款,直到托尼收到教育委员寄来的证书;直到一个电闪雷鸣的夜里,他神不知鬼不觉的从这座监狱逃脱;他的坚持,成功了。
不会有人知道,在那些无数个关灯之后的黑夜里,安迪正用一个小的可怜惨的锤子,一点一滴的敲掉墙上的混凝土和石头,不能发出一点声音,还得一点一点的把敲掉的碎石想办法运出到囚室外。可能一个晚上,他就只能挖出那么一个乒乓球大的洞,但是一个月之后,就是一个苹果那么大,一年之后,就该有半英尺长了,只要不被人发现,只要不换房间,他就一直挖下去,一直挖下去。
3、体制
这里最想说的就是体制,电影里的瑞德也不止一次的说过“体制化”这个词,那体制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想,体制化就是一个能让你逆来顺受,能让你把一切不习惯都变成习惯,直至变成依赖的地方。在那样一个地方,你的所有动作,所有行为,所有思想,都完全被同化了,你周围的所有事物跟你都是一样的,你生活在那里,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虽然你明白失去了一些什么,但你却不愿意再飞出去;一旦你出去了,就像人离开了地球失去了引力,何处何从你都不知道。
就像老布,在监狱待了五十年,在获得假释的那一刻,他却拿起刀架在狱友脖子上,因为只有他再次犯罪,才能不被假释继续留在这里;就像瑞德,每次上厕所都要跟主管请示报告,因为他习惯了这种四十年的报告。们害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让他们跟周围格格不入,让他们失去归属感,找不到跟另外一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方式;所以,老布自杀了。
4、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古以来,追求自由都是一种崇高的使命。
自由不是一种放纵,它只是一种状态,一种心灵放空,不被约束的状态。哪怕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分钟,安迪都想尝试,他把房门反锁,广播音响调到最大,此刻,他就是躺椅上那最自由的人,不管外面如何威逼利诱,他心无波澜,尽管那代价是两周的独囚。
在蓝天翱翔过的鹰,从来不会屑于草丛的低旋,他总是向往那片蓝天的。哪怕只有一次,哪怕结果粉身碎骨,他都想去尝试,去争取。
5、希望
这应该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了,希望。围绕着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安迪耗尽了他的青春二十年,瑞德赔了四十年的光阴。但是真的说起这个词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好像每个人都有希望,不然为什么瑞德每十年申请一次假释,托尼为什么积极的学习?但是当希望成真的时候,老布表现的却是那么的胆怯,瑞德是那么的震惊,难道这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希望吗?还是说他们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强加给自己记忆的一个名词,至于这个名词能干嘛,能带来什么,他们都丝毫不考虑,因为从来没想过会实现?
真实的希望是一个很好的词,在那些个无数的黑夜里,就是它,在一直伴随着安迪。它就是那无边黑暗里的一点星光,很微弱,偶尔还一闪一闪的,但它始终在那里,让你知道那里就是方向,你不会在无边的黑暗里迷路和沉沦,只要有一点点机会能靠近那里,你就会欣喜,你知道,早晚有一天,你会到达那里,只是时间问题。而时间,再也不是黑夜吞噬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挚友,你需要它来帮忙完成你伟大的计划,需要它来帮你靠近你的希望之光。
哪怕在困境中,哪怕在体制中,哪怕在漫无尽头的时间荒野中,心存一点希望,它总是能帮你在那些无人陪伴,孤苦伶仃,却又不得不咬牙坚持中给你力量,助你前行。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它就是上天给你最美好的礼物。
救赎观后感篇2
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资料。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期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齐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杯具,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必须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仅不是最初的那个,并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期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期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此刻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明白来自何方的勇气,不明白从哪里到来的期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经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一样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异常丰富的。而最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可是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梦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一样的,可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样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样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应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期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必须要说他多么伟大,必须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激一个人,感激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期望的洞罢了。
救赎观后感篇3
“有些人来上课是例行公事,而有些人连例行公事都做不到”。记得这句话是倒数第二节马克思课上老师说的,而那节课由于放电影,我就不去了,刚好便重伤于老师这句话了。今晚也不知道怎么来的雅兴,突然打开了这部老师在那节课上播放的电影,情节和画面都定格的非常沉闷,但也就是这种感觉,给了我一种希望,一直都期待着有一刻,这沉闷的束缚感觉能变成自由的欢快。安迪被冤枉入狱,但是他却一直坚定着信念,他一定可以出去,这个就是希望,能够出去并且拥有一栋别墅和一叶扁舟就是他的目标。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忙碌的牢狱生活,例行公事的干活,例行公事的写信给州议会,例行公事的帮狱官做假,例行公事的帮tommy上课……可能有很多事情,对他的目标并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好处,但是在他向着目标前进的旅途中,何尝不需要其它的事情充实一下自己呢,在监狱办起了图书馆,帮tommy考到了证书……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精彩的一笔呢,助人为乐嘛。
瑞德保释出狱后像平常的犯人一样,根本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可能对于一个在监狱里面关了40多年的人来说,确实很难,他根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有了和安迪的那个约定,当他最后找到安迪所说的那个地方的时候,才明白,忙着去死,还不如忙着去活,哪有什么事情像生命那么有意义呀。人总是要有个目标的,没有目标的人,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没有努力的方向也就会自然的感受的孤独,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是很危险的。
整部电影,最主要的思想,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道理,锲而不舍嘛,对!真的很深刻!
想想我自己吧,目标这个东西,又分为很多种,对于考研这件事情,我还是一直都很坚定的,决不动摇的,这是生活上的目标。还有感情上的目标呢?对那些事情,过节买点东西送送,有时候要关心一下,这也算是例行公事吧,可能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能说这些事情本身没有存在价值。毕竟有些人做事情是例行公事,但是有些人连例行公事都做不到!
救赎观后感篇4
趁着记忆还新、感受最真的时候,写下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所感吧!
肖申克的救赎,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片子了,一部励志之作。看完之后主人翁的点题之句一直萦绕在耳边: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
安迪,一位大银行家,有着对数学和数字天生的敏感,不幸的是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遭人谋杀,而自己却被误认为是凶手,两次无期,被判到了肖申克监狱。于是长达二十年的监狱生活开始了!像剧中说的,他并没有认为来到监狱是一种煎熬,反而觉得像是在公园散步一样,是如此的淡定!这二十年,是安迪进行自救的二十年,锤子、海报、以及帮典狱长“逃税”…一切都是他预置好的,只等那个暴雨夜晚的来临,伴着闪电雷声逃离出了肖申克监狱…
在剧中,有几段儿,我一直有点疑惑,就是安迪在狱长反对的情况下,还毅然的播放那段音乐,我是没有弄清楚那是怎样的一段音乐,是向往自由和解放?还有一段就是安迪一直都很想在监狱建造一个图书馆,由于资金的匮乏,他便一周一周的向有关部门写信进行申请资金,最后便是一周两封…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去,试想一下,安迪建造这样一个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到了好多。监狱里很多的人知识水平都不高,甚至停留在很久以前,像老布一样出狱之后根本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甚至不能生存,最后的结局只有一种——老布自杀了。还有,剧中一直在强调一个词“希望”,也可能安迪是想让监狱里的所有人心里都怀着希望吧,怀着生存的希望,无时无刻!
故事的结局也是亮点,特别是最后瑞德去那颗树下寻找安迪留给他的东西,一封信、一些钱,好像这些都不是很重要,但我觉得安迪留给瑞德的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至少是安迪拯救了他!
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
救赎观后感篇5
影片中主人公安迪入狱后,面对着阴险的典狱长,粗暴的狱卒,还有那些变态的囚犯,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然而他成功越狱了并获得来自由。
在看到安迪越狱后,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强者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绝地反击。
也许是从小接受着祖辈们既来之,则安之的教育,通常来说我们面对困难大多靠躲,基本不会选择正面对抗。不过安迪的事告诉我一个道理,面对困境必须去挣扎,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去。无论你犯了多少错,或者你失败了多少次,你都走在了那些不曾尝试的人前面。
记得和安迪一起入狱的不知名胖子,他就是一个没学会挣扎的人,他哭喊着,然后被打死。其实他注定会死去的,因为他是一个弱者,不会挣扎的弱者,只有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的人才是强者,然而弱者不会挣扎,只能死去。
我们为什么要在困境中学会挣扎,原因很简单。溺水的时候,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干一件事,拼了命地向上游,想抓住那根救命稻草。那个时候就挣扎。
那些不挣扎的人,他们或许没了力气,或许他们放弃希望,他们都可能对自己说:“放弃吧,做不到的。”他们也同时被生命淘汰,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说实话,处于当今时代,你在困境中,不放弃也未必成功,但是,你如果说:“做不到”,你将永远站在失败的一边。好比,你若觉得数学太难,你说我做不到不学了,那么你数学考试只好说我不会啊;如果你觉得学做饭太难,你说我做不到不学了,那么你将组建家庭要亲自做饭了,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如果你真的拼了命去挣扎,会不会又是另一番风景呢?有一个人他流落海岛,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在困境中挣扎活了下去,回到了故乡。他叫鲁滨逊;还有一个人他为了信仰被关进了黑暗的.监狱,他在困境中挣扎,他为犯人朗读诗歌向每一个人灌输信仰以及他的理想,他在监狱里的唯一一片草地上种上了小番茄,他出狱时感化了每一个失去希望的囚犯,感化了冷酷的狱卒,也感化了他的敌人,并完成了他一生的理想,他叫曼德拉。
我们每一个人应如安迪一样学会在困境中挣扎,不要害怕改变,尽管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些东西,但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更好的东西。
救赎观后感篇6
都说人生没有几个十年,至少这里的几个十年都是自己可以支配的。牢狱里的几个十年,是度日如年?还是度年如日?
很喜欢里面一句话: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佩服男主人公的勇气,虽然含冤入狱20年,却始终抱有希望,他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20年间所受的苦,经历过的痛,我想,我们无法体会分毫。但,他凭借自己的见识,帮助很多人,使不识字的人考得文凭。他坚持六年每周写的信,最终使得监狱图书馆的扩建。强大的人拯救自己,而伟大的人拯救他人。
怀有希望是一件好事,不论我们深处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某种绝境,都要抱着希望等待绝望过后带来的希望。男主人公在监狱生活了20年,还有的人在监狱里生活40年甚至一辈子,但他们依然活着,每天找点事情做,他们,并没有选择死亡。死亡是否意味着结束?还是说自杀本身是一种无法忍受?宁愿活着赎罪,也不愿带着罪过死去。生并非死的对立面。
救赎观后感篇7
首先我得说钱总的眼光的确十分犀利。看过《立春》后,我怎么也找不到王彩玲生涯的机遇,可钱总就是能找到两次机会;这次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我有事找不到主人公—安迪的生涯有什么失败,但钱总就是能找到。
我认为安迪的一生的确有很多遗憾,自己的大好年华白白葬送在了肖申克监狱里,葬送了很多青春。但是,这只是一个人的命运罢了,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失败,在厄运降临到安迪头上时,安迪已经做得相当完美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安迪的含冤入狱对安迪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几乎夺去了安迪的青春。安迪在这几乎毁掉自己一生的灾难来临之时所表现出的沉着、理智、勇气是常人难于理解的。二十年如一日在监狱墙上凿洞,只用一张海报掩盖,一旦被揭开,自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的沉着与勇气是令常人难于想象的。坦白的说,我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对在人生灾难来临时的态度,安迪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影片中一个给了我很深印象的词语是“institutionalize”,意为“彻底改造”。andy、red、brooks三人在监狱里呆了长时间后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必须说,andy并没有被“彻底改造”,这与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银行长,所以即使在监狱里,他也能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并且在进入监狱之前它的社会经验也是相当丰富了。这是他在出狱后也能适应社会生活。
但brooks与red就不同了,他们都被“彻底改造了”,出狱后,他们都感觉自己完全无法融于社会。但这是两人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brooks上吊自杀了,而red找到andy,远离社会,一起过飘逸的生活。
我想这对我们也是有启示作用的。一个人在社会中总会遇到不顺。当我们的生涯发展早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出路时,就不要与社会过不去,仍强求自己想要的,这样总会使自己身心憔悴,有时甚至会酿成像brooks那样的悲剧。
对典狱长warden来说,应该用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来形容他。我想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涯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人格优良。否则即使能一时顺风,终究还是会吃到失败的恶果。
不过对于安迪,有些事他也做的不太恰当,比如说他与典狱长交涉要求重审时,竟然说典狱长“迟钝”,这直接导致了这次交涉的失败。我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想与他人交涉,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像安迪那样。
救赎观后感篇8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有两个感叹:1、这是部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2、这是部没有女主角,还能排名第一的电影。
影片名为:肖申克的救赎,起初我以为肖申克是主角的名字,后来才被这是监狱的名字而震撼。一座监狱的救赎?我们似乎从名字中看不出监狱和救赎有什么关系,若肖申克是人名的话,观众倒是能理解更多,但正是因为以监狱为名,电影才能有更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肖申克关押了成百上千的犯人,若谈救赎,也应该是犯人得到救赎,而这个9。5分的榜首电影则是让犯人给监狱以救赎。
“救赎之道”是狱长对犯人们灌输的,他信仰基督,信仰主,作为监狱中权利第一的人物,又拥有治理的资格,所以,狱长在影片中说道:我只相信两件事,一是纪律,二是圣经。好像上帝赋予他这个特殊的权利一样。这些是狱长认为的救赎,但对于一个黑钱无数,滥杀无辜的狱长,他本应有另外的救赎,而他的救赎则由主角安迪来给:你得到救赎的方法不是洗礼罪恶,而是认识自己的罪恶。
肖申克对于狱长及狱警们而言是这么个为所欲为的地方,同他们在黑暗肮脏里得到更多罪恶,而对于原本“罪恶”的犯人,肖申克却是个正面和光明的地方,犯人在肖申克里体制化,善化,其中体制化更为具有影响力。肖申克的“体制化”,有两个成因:一是对于监狱,犯人普遍的心态,二就是归属感,brooks更是突出了这一点:墙壁里,我工作着,即便是犯人,但跟犯人在一起,我便不是犯人,犯人能够接受犯人,同情犯人,在这里,我们都不是犯人;墙壁外,我工作着,我不是犯人,周围的人也不是犯人,但我曾经是犯人,在那些人中,我便永远是犯人。
brooks虽然被释放,虽然得到了千万罪犯呼喊的自由,但他没有了归属感,他没有原因再继续工作,继续与人接触,brooks,理所当然会选择离开。
这也是救赎,是brooks的救赎。
反观救赎之外,再看“女性角色”这点,搜索整部电影,确实没有,安迪的妻子虽然出现过,不过也只是语言上提及而已,但稍微留心,我们便看到影片中有一段安迪广播音乐的片段,而电影里唯一对于“美”的形容也仅仅在于对这段音乐的描述上了,若我们把音乐看成是女主角,这位空缺的角色就有了作用,她可以很精神层面,她可以永远追求不到,她高高在上,就像圣母玛利亚,你望着她,深深感叹她女性的美丽。
“救赎”+“罪恶”+“精神感动”使我们在十几年后仍然感叹着《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救赎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