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7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详细设计,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具体,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实现,下面是优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7篇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结合实际,掌握gps汽车导航技术,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的传递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2)通过搜集资料、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与科学观。

4)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共2课时)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制作相应课件,展示rs、gis、gps和数字地球的相关图片,以形象直观的图来消除学生对“3s”的神秘感。

要多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应在课前到网上搜集有关“3s”技术的运用实例,以加深学生对“3s”的理解,并借此突破难点和掌握重点。

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区别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运用网络示意图,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工作过程和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灾区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给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立了大功。这就是地理信息技术中其中一种技术——神奇的遥感。

那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教师]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板书]2、应用——广泛

[教师]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过渡]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很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正因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么什么是遥感呢它的用途怎么那么大呢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

[教师]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点击课件,展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功能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专业图件或统计数据[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图1、5和图1、6思考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差异。

[教师]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教材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5(右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6(左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过渡]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什么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书]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2

?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教学对象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却很模糊,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在体验信息技术发展这项教学内容中,重点让学生体验“语音技术”,其它几项只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善意对待信息技术、健康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重、难点】

从五个方面看待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势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it:t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角度看,信息技术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70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__:1971-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五代:至今,智能化计算机。

二、信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还将向人性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即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号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大众化的具体表现: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a、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人机界面装置——扩音器、按键式电话、方向盘、磁卡、交通指挥灯、crt、遥控器、液晶显示器、条形码扫描器、鼠标/图形用户界面(gui);

b、dos操作界面与gui操作界面:人性化界面、个性化设计;

c、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时间:20世纪末);

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受交互技术、高分辨显示技术

“3i”特点:强烈的“身临其境”沉浸感;友好亲切的人机交互性;激发人想像的刺激性。

分类:虚拟实景技术(如:虚拟游览故宫博物院)、虚拟虚景技术(如:虚拟现实环境生成、虚拟设计的波音777飞机)。

d、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asr)——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ts)——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语音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三个方面:桌面应用、网络/电话系统应用和信息家电应用。

e、智能代理技术: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栓索和过滤。如: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__”程序。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

如计算机内存条大小的变化,从刚开始的1mb开始,慢慢的出现32mb、64mb、128mb、512mb等。(mb代表计算机中存储容量的单位)。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以字节为单位计算的。

计算机中常用的表示容量的单位还有: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千兆字节(gb)。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8bit=1b;1kb=210b;1mb=210kb;1gb=210mb;1tb=210gb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网络犯罪形式:

1)通过互联网末经许可便进入他人的计算机设施,__他人密码,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2)通过网络向他人计算机系统散布计算机病毒;进行间谍活动,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国家机密信息;

3)进行商业间谍活动,窃取、篡改或者删除企事业单位存储的商业秘密和计算机程序;

4)非法转移资金;盗窃银行中他人存款,进行各种金融犯罪等。

5)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谩骂、恐吓,制造谣言,传播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暴力、恐怖、迷信作品,毒害青少年;亵渎宗教,破坏民族团结;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活动等。

?课堂练习】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3)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2、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 a )。

a.信息时代 b.电子时代 c.高科技时代 d.现代化时间

3、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 a ),简称 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4、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下面有关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促进科技进步 (b)给人带来麻烦

(c)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d)加速产业的变革

5、家中新买计算机的配置为:intel 奔腾4 2.8ghz/ 256m/ 80gb/50x/15,其中通常用来表示cpu主频大小的是( a )。

a、intel 奔腾42.8ghz b、256m c、80gb d、50x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是关于计算机结构原理的初步梳理。在本节课之前,已经介绍了计算机的应用,学生对于计算机也并不陌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的是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都有所接触和涉猎,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所学内容与之前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具体软件的操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一些知识的内在原因,希望能够找到操作的规律。因此学生学习本课恰逢其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计算机硬件设备,了解各设备的功能及特点;能够正确指认计算机硬件设备,区分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游戏活动过程,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主要硬件设备,以及各设备的功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增强学生视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所提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激发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

?难点】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我会问学生一些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计算机这么长时间了,计算机能做哪些事情,大家能举例说明下吗?同学们说的非常对,计算机功能好强大!既然计算机能做这么多工作,它是依靠哪些部件来工作的呢,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回答之后,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计算机结构原理初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系统

在新课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逐步引导。我会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时,没有计算机的机箱、显示器等外部设备能实现制作任务吗?只有机箱、显示器等外部设备,但没有安装office软件,可以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吗?

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那么机箱显示器是什么,而office软件又是什么呢?学生通过总结会发现,计算机包括有型的硬件和无形的软件,此时我还会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一说他们理解的硬件和软件有哪些?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不再拘泥于书本而是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二)硬件系统的分类

承接计算机系统的分类,我会带着学生首先学习硬件系统的分类。在此部分的教学,我将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介绍计算机工作的流程。在观看flash的过程中,我将留下一些问题,计算机内部有哪些硬件设备,数据和程序是如何在这些硬件设备中运行的,在运行的过程中,硬件从功能的角度可以分成哪几类?

学生通过flash和自己对计算机的理解,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描绘整个程序和数据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总结出计算机硬件提供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三)分析详解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分成了五个部分,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相对这几个部分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将通过严谨的知识讲授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形式,介绍它们的运行原理、分类及发展趋势等。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原理相对简单,按时更新速度较快,因此在此部分讲解的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再被书本框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结合生活。让学生发散思维,在轻松的气氛里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部分,我将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具体的方法是请同学们上讲台表演一种硬件设备,可以用肢体表示,也可以发出声音,但是不能说功能部件的名称,让大家猜一猜表演的是什么部件。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功能);难点(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功能及特点)。

2、作业:网上查找以下设备的图片或品牌:3种打印机图片及其名称,3种u盘品牌及其图片。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画的不同分类方式。

2、学习如何制作二维动画以及相应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学习重点

制作二维动画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难点

在制作动画过程中如何正确设置各种参数。

预习导学

1、从空间角度分类,动画可以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二维动画由画面组成,其构图方式以及文件格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动画的画面是使用平面图形构成,则它被称为二维动画。如果动画的画面具有深度感,则它被称为三维动画。

2、二维动画的制作过程具有如下步骤:

(1)策划与构思:确定动画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为各个元素制定草图。

(2)手绘原画:在绘制原画时,可以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或钢笔。这些原画将成为动画中每一帧的基础,所以需要认真绘制,确保其精确度和准确度。

(3)扫描与数字化:将手绘原画扫描成数字文件,以便使用后续制作工具进行处理。

(4)动画骨骼的设定:根据绘制的原画,通过制定动画的'“骨架”,确定角色的比例和运动方式。

(5)人物动作设定:通过选择不同的画面并进行处理,来制定人物在动画中的动作。

(6)整体动画设计:为绘制的原画增添颜色、光效及音效,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我们能够对二维动画的制作和相应的制作步骤有所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动画项目,去深入研究和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应的工具,发挥个人创意,制作出更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

二、比较两种动画制作方法

1、逐帧制作

2、中间帧自动生成

三、制作遮罩动画

在flash中,可以使用遮罩层将下一层的内容进行隐藏,然后使用填充颜色、形状或文本对象使其显示出来。

演示并分析制作方法

5.2动画的制作(一)导学案

四、文件格式

1、fla格式

2、swf格式

?实践探究】

探究任务:制作遮罩动画

要求:

仿照课堂实例制作遮罩动画,并保存成swf格式。改变“背景”图层的形状,观察遮罩动画的效果。

?交流评价】

分享制作心得,探讨改进的方法。

?提交作业】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壁纸、个性化签名(qq)、个性化铃声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解释三种观点:

(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

(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实践:

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提问。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复述自定义动画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能正确的调整多个自定义动画的播放顺序,保证和谐性。

2.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中养成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制作“革命先驱-孙中山”感悟革命的奉献精神,并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定义动画的设置步骤。

?难点】正确的调整多个自定义动画的播放顺序,保证和谐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在演示文稿中添加文字和图片,设置幻灯片背景,同学们也自己制作出了几张幻灯片,但是这种幻灯片是静态的,不够生动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让幻灯片动起来。首先,我们先看两张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革命先驱-孙中山”。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2张圣诞贺卡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学生答:我比较喜欢第2个powerpoint作品,因为它添加了动画效果,很生动,也很有趣。

教师:因为第2个作品中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动画效果,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下如何在powerpoint中设置自定义动画。

(二)新知探究

教师先介绍本节课的整体任务,为“革命先驱-孙中山”添加自定义动画。

任务一:制作封面文字滚动效果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为“革命先驱-孙中山”选取好了文本信息和图片信息,接下来我们就要完成他们的动画部分,大家先自学课本,看一看文字动画的动画效果是怎么设置的?”学生自学课本,回答先点击“幻灯片放映”菜单,然后选择“自定义动画”,最后选择动画文字设置动画效果。

教师:“好了,大家都会操作了,现在为你们的幻灯片中的文字设置一种你喜欢的动画效果。但是要注意,总共有几种动画效果?每种动画效果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为幻灯片设置文字动画效果,并汇报四种动画类型的特点,最后老师总结。

任务二:设置图片动画及声音效果

教师:“大家很快把文字的动画效果设置完成,现在设置图片及其他对象的自定义动画。但是在设置中要添加声音效果。”学生设置图片的自定义动画并浏览作品。

老师:“看来设置普通的动画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复杂度,但是有的同学的动画播放顺序并不对,有的同学的动画如果能自动连续播放就更完美了。现在同学们2个人为一个小组,共同探究如何调整播放顺序和自动播放。”学生互助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任务三:其他版面设置动画效果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后,让学生继续为其他的版面设置动画效果,强化练习。提示学生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中注意个性化的体现和整体效果的和谐。

(三)展示评价

学生先小组内推荐优秀作品,然后教师联机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先自我评价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创作多媒体作品的心得,然后学生之间互评,最后教师总结。

(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请学生大胆尝试个性化的自定义动画。

四、板书设计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7篇相关文章: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模板5篇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8篇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通用5篇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推荐6篇

小学信息技术2.0研修总结5篇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通用8篇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优秀8篇

2信息技术培训计划6篇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5篇

信息技术20培训总结模板5篇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