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细腻和情节跌宕的感受和体验,观后感写好了能够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有更深入的思考,下面是优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觉醒年代》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觉醒年代》观后感5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

汲取“五四”力量

“五四春雷人觉醒,雄狮怒吼震西方。”100年前,中国的热血青年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爱国运动,创造了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为中华儿女留下了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四”精神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时代价值,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五四”精神内涵,用心汲取“五四”精神力量,当好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从“五四”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之力。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最鲜明的主题,“振兴中华”是“五四”运动最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得硬的政治立场,才能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排头兵、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信念动摇、理想迷失、精神“缺钙”,就容易被腐败、“四风”等问题趁虚而入。学习“五四”精神,首要的就是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要坚定“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政治立场,真正将爱国情怀融入到身边小事,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扎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从“五四”精神中汲取勤思好学之力。“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们如今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党员干部如果不主动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思想固化、停滞不前,甚至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克服“本领恐慌”,武装政治头脑,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与时俱进,才能攻坚克难,不断进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从“五四”精神中汲取改革创新之力。“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四运动前后,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敢于向封建帝国主义挑战,敢于向不合理的条约挑战,倡导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充分彰显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广大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扎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2

看完《觉醒年代》,感到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

?觉醒年代》一剧围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开:时局紧迫,幸而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国操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一伙人创办《每周评论》,冒死毅然传播新思想;蔡元培为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三顾茅庐;巴黎和会收复山东被拒,郭心刚一夜白头作血书;陈延年就义时誓死不跪……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在如此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时代,这些有识之士,是如何凭借信念开天辟地,万死不辞的。我想,一定是他们心中不灭的信仰之光!

历史课本上的事件全景式地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才明白,课本上的一笔带过,可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隅:整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出场片段——他在风雨中逆着人流走来,街道上小商小贩,卖孩子,穷人要饭,富人在马车里吃面包,军阀暴力驱赶百姓…短短几秒却反映市井百态。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他日后拼搏改变的动力!

心怀坚定信念,必然会带来曙光。毛泽东的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缩影,“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他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寥廓天将万里霜”是他豁达的胸襟,“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他坚定执着、百折不挠的伟岸。正如我看到的一段话:“我们从后来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能想象的要深重得多。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胜利,所以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重大,而他们在牺牲之前并不能预知未来,并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的意义,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是否能够胜利。”

我们出生于幸福美好的年代,更应感念先辈的付出,将爱国二字铭记于心。我们要心怀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努力奋斗,做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你我少年之青春,便是中国之青春。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3

不可遗忘的“泥土味”

“我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装有多少深情”,在田间地头的耕种中,在走村入户的谈心中,在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这柔软厚重的泥土味,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

初嗅“泥土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初到基层,生活关、蜈蚣关,手忙脚乱。大学时曾在湖北省红安县太平桥镇实践锻炼过。五六十年代的危楼、穿越树林的洗漱,半夜咬人的蜈蚣、乡镇干部帮忙拼凑的床板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鸳鸯绣花枕……基层的第一眼“心酸又诙谐”。初到基层,语言关、劳动关,困难重重。爽朗好客的村民操着调高频快的方言说着家长里短,满头大汗的我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答非所问;悠哉吃草不归队的黄牛瞪着四处奔走的我大演“对牛弹琴”,田地里粘人倔强的泥巴带着趾高气昂的黄狗困住我“进退两难”……基层的第一面“热情又窘迫”。初到基层,心理关、思想关,关关通达。当我走访慰问贫困户看到现实版的家徒四壁时,当面对群访镇干部告诉我“群众找你证明他是有困难了,群众愿意听你说找你来解决是信任你”时,当七八十岁的老党员讲述自己入党的光荣和对党的情感时,当干部和村民们都说出“你们是希望,年轻人不怕犯错误,我们会护着你们,我们都欢迎你们”时,我感受到了基层对年轻人的呼唤,对年轻人敞开的怀抱,基层的第一次“深刻又向往”。

再识“泥土味”,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点滴初心。

再入基层,是梦想成真。2016年,我考取选调生来到鄂州,从向往进步的青年成长为青年党员、年轻干部,从新近入党的年轻一员成长为由口入心的坚定分子,这一方热土向我张开怀抱,我坚信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再入基层,是埋头苦干。奋笔疾书的会议记录、挖掘乡村的宣传报道、挑灯钻研的材料撰写、精准扶贫的摸排调研、秸秆禁烧的走村入户、清洁乡村的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的规划实施,工作小白日益成长。映在眼眸中的星光和洒在办公桌上的晨曦,教会我用心做事最得人心,用情做事最暖人心。再入基层,是为民服务。入村湾,看道路是否畅通便捷;走集镇,看生意是否兴隆;巡大堤,查是否安全稳固;走进庭前院后,走近邻里乡亲,看看发展什么产业,算算能有多少收入,找找脱贫致富的道路。对乡亲的冷暖设身处地,对乡亲的悲喜感同身受,对乡亲的发展出谋划策。基层几年,见证一条条村湾道路亮化美化,一块块土地绿意盎然,一个个村庄日新月异,一张张脸庞笑靥如花。

细品“泥土味”,是“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始终如一。

基层于我们,是打磨信仰的历练。我深刻认识到实干是最好的选择,磨砺是最好的成长。我们会在通宵改稿后一碗热腾腾的汤面里露出真切的笑容,会在暴雨守堤后的一身泥泞中找到英雄气概,会在走访贫困户中留下泪水,我们将双脚踏进泥土中,释放着青春的力量。面对功利主义,我们越发坚定崇高信仰;面对利己思想,我们越发忠于内心选择;面对错误言论,我们越发敢于捍卫真理。基层于我们,是奋力拼搏的广阔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我们的父辈从田间地头走进高等学府,从边陲乡村走向国际舞台,他们让饭碗里出现超级稻,他们让飞船上天、航母下水,他们支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这代青年人,耳闻枪杆子打天下,目睹打开国门看天下,更需经历敞开胸怀迎天下,这就需要我们贴民心、听民情、解民忧,需要我们汲取力量、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基层于我们,是一心为民的朴素情怀。踏踏实实地站在这片土地上,融入这片土地的建设中,我更深刻意识到我对这片土地有着多么浓厚的特殊情怀。我愿意每天夜晚睡去时成为一片湖,成为可以给别人宁静的湖;我愿意每天清晨醒来时成为一座山,成为可以给别人依靠的山;我愿意将青春挥洒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愿意将青春投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矢志不渝、不胜不休。

又是一年“五四”,再读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在这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愿我们有“生于斯时多幸运,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情感和志愿,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韧劲和情怀,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愿我们能够保持着这身纯粹的“泥土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熊熊燃烧,用我们的脚步,写下未来的历史。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4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胆小怕事,只会维护自己,不懂得维护国家,失去了冲劲,最后只会和社会断开联系,成为空壳。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或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他们都有一股冲劲。

可能因为时代的原因,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没有些冲劲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即使有,没人想着改变——认为现在的生活够好了,只是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渠道,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都是进口的。

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

一是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

二是中国人的固有思想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改变了这种观点,但仍有不少人坚持,这其实都与创造有关——创造意味着改变,改变思想。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5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今日,我们不谈此剧中宏大叙事之下的人性光辉,亦不论在人性的真实中显现出历史的本真。我们落笔在细微处:剧中人眼中不可磨灭的光——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奋斗者们眼中的,如日般璀璨不灭的光。

无论是于混沌中上下求索,亦或是碰撞思潮激扬文字;无论是踏破荆棘开辟未来,亦或是面露微笑慷慨就义……每个向死而生的生命都在热烈燃烧,奋勇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燎原之火的源头,是怎样渺小而孤勇的星火——然而正是这些星星之火,照亮了历史中漫长的黑暗。

他们的眼中只有希冀与坚定,向着光明无悔而勇敢地前行。

他们是一群追光者。

光是什么?

是希望,是理想,是未来——是无数探索者与奋斗者奉献一生后,我们拥有的现在。

现今社会,我们时常在生活中迷茫,陷入麻木,原因便是我们失去了光的指引,丧失了追光的勇气。但剧中波澜壮阔的建党史和无数鲜活的革命先烈,给予我另一种觉醒:珍惜当下,为美好的明天奋斗,积极投身城铜生产建设中去。最后,愿我们都把握现在,做好自己,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入党初心,牢记职责使命,用无悔的奉献兑现入党时的铿锵誓言。

《觉醒年代》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观看《榜样》的观后感优质5篇

《平安行2024》观后感参考5篇

辉煌中国观后感600字5篇

中国的崛起观后感5篇

看中国机长观后感最新5篇

战役纪念馆观后感5篇

难以忽视的真相的观后感5篇

读《天堂的张望》观后感参考5篇

上完课的观后感推荐5篇

跨过鸭绿江观后感5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