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写好心得才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心得体会写了,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优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药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的心得体会篇1
医院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课堂走向临床之间的纽带。中药是中医理论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武器,学习好中药对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好的中医(药)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房实习是中医药学生走向独立工作奠定基础的第一步。笔者经过几年的实习带教,有以下几点体会。
1、做好入科前的教育
通过小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法,毒麻药品管理法,处方调配流程,药房管理制度,药品储藏保管和养护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了解医院药剂科的机构设置,药剂人员的职称职责,药剂科不同职称配备比例,了解药剂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医院药剂科的性质和任务。
2、明确带教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房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房的工作流程:收方、审方、调配、发药,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功效及用法用量,熟悉常用中药的别名,扩大中药的识别范围,了解毒麻药的使用保管和有毒药物的用法用量,熟悉和了解中药的.配伍及配伍禁忌,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成为实用型人才,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能更好的治病救人。
3、合理安排带教时间和内容
由于中药品种多,学生实习时间短,药房工作忙,带教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为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合理安排带教时间:在药房相对空闲期间,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里认药,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的参与调配,装药斗(带教老师必须监督和复核),给学生自由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忙时把自行实践的内容穿插期间,或把标本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识别,避免了药房空间狭窄拥挤的局面。
斗(带教老师必须监督和复核),给学生自由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忙时把自行实践的内容穿插期间,或把标本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识别,避免了药房空间狭窄拥挤的局面。
4、带教的内容与方法
学生实习必须了解中药房收方、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程序;掌握审方内容:处方前记有无错写漏写,处方正文有无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有无妊娠禁忌,有无不合理用药,有无超量用药,处方后记是否完整等;掌握常用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用量;掌握特殊的毒麻药品管理办法和使用原则;掌握常用中药的特殊用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兑服等等;掌握调配、复核、发药操作规程;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法的处方进行把关,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在学生实习时结合实物进行一些技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中药性状及功效的记忆。辨识中药时与生活中事物联想,如:川芎蝴蝶片、防风蚯蚓头、槟郎大理石纹、辛夷毛笔头等,再引导学生说出其功效。长相相似的中药区分,如:(空)白前、(实)白微。功效相似的中药区分,如:羌活、独活,前者质疏性辛苦温发散作用强,药性偏上升,治疗上肢痹痛,后者质密性辛苦微温药性偏下行,祛风湿治疗下肢的痹痛作用更强。同一植物来源不同时期采集功效不一样,如:
青皮、陈皮,青皮是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有疏肝理气,消积化滞,陈皮是成熟果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性较青皮为轻;又如枳实、枳壳,枳实为幼果,长于破气消积,枳壳为近成熟果实行气宽中,作用较缓和。这药的功效就和人一样年轻力壮年老就弱。同一植物来源不同药用部位功效不一样,如:麻黄根止汗,麻黄发汗。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法半夏和姜半夏,法半夏是用甘草水制,饮片微黄色,长于止咳,姜半夏用生姜拌制,饮片白色,长于止呕等等,让学生觉得实习有兴趣不枯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习带教的老师要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丰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中药学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药房实习心得三:
当人们提起药剂师、药剂士,你想到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就是个抓药的,谁都能干的,只要认真仔细点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想法,那么我要对您说声抱歉,你out啦!那种单纯、简单的配方发药年代早已过去,“抓药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提供着安全、有效、负责的医药服务。调剂成为一项神圣而充满强大的、责任的工作。来到了同仁堂的第一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学习过的东西,发现有很多知识是学校所不能给予的。对于我这个只有两年半学习中药经历的学生来说,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畏惧。
记得第一次去学校的调剂实训室,对着满屋子整齐的药斗让我想起了《大宅门》的百草厅,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称,甚至还有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草药的神秘,我开始喜欢那个地方。
从取错药的尴尬,被老师耐心的纠正,又重新分发药材:从当初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现在来到同仁堂后的我,无论从行为还是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调剂工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房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一来的同仁堂,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药品上架。对于一个新店,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时间短、工作量大,大家加班加点都在为新店的开张做最后的冲刺。在这里,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优势。
通过这些天的忙碌,我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开始关注细节。了解到想要干好并达到熟练,就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用心去学。也是在这些天,我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们不能马虎,我们抓的是责任,也是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我会加油,我也会对所有人说:加油!不光要新的体会,更要实践,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证明一切!
中药的心得体会篇2
一、与中医的渊源
对中医、中药我自小是有接触的,小时候住的巷子对面就是县城的中医院,印象中生病了妈妈就会带去中医院找相熟的医生看病,有时妈妈晚上才得空,就去医生的家里看,医生都是相熟的乡邻,吃上几剂中药病就好了。外公、舅舅是开中药铺的,小时候去外公家对那一整面墙的各种中药也是充满好奇的,没事就在柜台看表姐给客人捡药,当时很佩服能她能记得那么多种药分别放在哪个抽屉里。大学毕业刚工作时还看过《思考中医》、《人体使用手册》等畅销书,当时感觉中医博大精通、好玄妙,好难懂。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中医反而渐渐淡出身边,生病了还是习惯去看西医,各种检查、各种西药和输液。去药店买药,药店也是经常给你推荐各种头孢啥的消炎药、激素、抗过敏药。等自己有了小孩,也是一生病就去带去医院看医生,看多了发现医院都是标准处方的,诊断是什么病后在系统里选药,基本所有的小孩都是开一样的药。我儿子咳嗽,在医院喷雾吃头孢就减轻,但是停药后没多久又加重,反反复复,我对西医产生了质疑。身边有朋友建议看中医调理一下,我开始留心别人介绍的好中医,自己也有意识多看中医有关的书和课程,买了一堆黄帝内经之类的讲阴阳辨虚实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书。总而言之,个人是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的,但是苦于没老师带入门,那一张张药方每个字都认得,但是却不知道功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药不同。
二、初识经方
第一次听说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是在孟倩老师的中医课程上,她推荐了中医初学者的几本书之一,书是屁颠屁颠都买回来了,可惜自己还是看不懂吃不透,最后束之高阁。机缘巧合,20xx年初看到古求知老师有开“大众经方”班,知道古老师是黄煌教授的高徒,赶紧报名学习。那期课程,古老师是按常见病分类,给介绍各个常用经方。比如咳喘病的经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边学习,一边也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开个方练练手。记得:给感冒肩颈痛的同事开过葛根汤,给痛经的同事开过红花酒和温经汤,给高血压失眠的妈妈开过黄芪五物汤,给口腔溃疡的老公开过甘草泻心汤,给自己开过越婢加术汤等。但是在根据病症具体选用方时,还是似是而非,抓不准方证。但是起码通过学习知道了常用经方的名字和大致的作用,把经方比喻作人的话,就是认识了这个人,人跟名字对上号了,但是这个人的性格和本领还摸不透。
三、辨别体质
接触经方后,对黄煌师爷是向往不已,师爷来广州的讲座热情高涨地参加了,20xx南京的经方班也请假去南京参加了,通过学习对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会从一个人的体型、外貌、神态、性格来辨别是什么体质的人。每首经方都有它适用的方证、适用的人群,适用体质的人用该方就安全、起效快,“方--病—人”一体辨证治疗。平时我也有意识去找身边的“柴胡人”、“半夏人”等,建立了根据体质类型去选类方的思路。比如柴胡体质的人感冒用小柴胡汤,麻黄体质的人感冒用葛根汤。作为理科生的我不禁就想捷径:是否可以从《中医十大类方》附注的病名所用的方里按体质用方?但是古老师说:这样学经方就学死了,经方是很活的,要抓“方证”。
四、跟诊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舌淡”、“苔黄腻”“肌肤甲错”、“半夏线”等辨方证时老师经常提到的“证”到底是怎样的?非常庆幸古老师开了跟诊班,第一时间抢了个席位。通过几次跟诊,体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也解了之前的很多困惑。
1、老师问诊很详细,吃喝拉撒、睡眠、心情都不放过,面诊、脉诊、舌诊、腹诊、腿诊全面来看,然后抓最重要的点(最大问题)来用方,然后再通过加减味来覆盖其它或然证。
2、经方治病靠的是方,不是药。同一味药,不同的配伍,效果就完全不同。老师开方的思路是合方,而不是合药。就像打仗靠的是排兵布阵,而不是单个兵。
3、一定要抓主证,可能诉求的是不同的病但只要主证是一样的,那就是用相同的方。有次跟诊好几个病人是不同的病,但最终用的都是血腑逐淤汤加减。
4、病症明显的或急症,就只从病考虑开方;慢性病或调理体质的更多的是从体质考虑开方。
5、要重视病人的性格、情绪。比如性子急容易发脾气的人,是身体失衡了,用对药了,就不容易发脾气了。就正如不同性格的人容易得的病也是不同。反过来,病人若能主动改变他的性格,去除了致病的根,自然病情也会有所好转。
6、对药方里药的用量也有了较直观的认识,一般尽量按原方比例用,一般药用量是20g,细辛是3g,麻黄5g等。
五、总结
诚如老师说的“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中医是以人为本,做的是“拨乱反正”事,将病的人纠正成“中正平和”之人。经方是学中医的捷径,经方是中国流传千年的瑰宝,感谢古老师的倾囊相授,我后续会多多研读老师相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学了中医后,我心中有颗种子,希望以后在中医上也能学有所成,为家人、朋友、乡亲邻里的健康护航。
中药的心得体会篇3
为期十天的暑假实习活动圆满地结束命定了,这次在儿童医院的实习活动这届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们去了中药房、制剂室、中药煎药室等地方,通过在这几个地方的锻炼,我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相互协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验方和称药都是中药调剂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没有坚实的方法论基础,那么真正的实践也是无的。在调剂好久药物之后还要进行复检,这是将金疮药方上的药物名称同药物进行一一对应,检查是否有错误。这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它要求调剂要有较强的认药能力做基础,并不需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的话,那么凶险这样做就是把危险带给患者,是不可取的。
在中药房工作,这里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都有许多病人来这里取药,所以这里要调配的药方也很多,解药每天要有好几十张药方需要调配,所以在这里教育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哪知操作能力。首先,在拿到方子的时候要验方,检查方子有没有问题,确认没有环境问题问题前方可进行调剂。这样拥有中药调剂的理论知识就很重要,我们可以运用中药调剂学的知识来对方子进行检查;而且由于在中草药中同中药一种药物的别名有许多,如:九孔子又名路路通;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二丑等。其次,在抓药时又要会熟练地使用药戥进行称量。药戥不同于我们平时见到的小贩卖菜时用的杆秤。药戥又分前毫和后毫,在使用时用右手提住后毫可以称量50克以内的重量,用右手提住前毫可以称量50克至250克之间的重量。在使用时还要先在定盘星上定位,便于称量时进行校准。
这次实习活动我们这场去了医院的许多地方,这也使我有了更多的实际接触机会。我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相互协作生存能力都相互信任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对我的鼓励是很大的。
中药的心得体会篇4
中药灌肠法历史悠久,是祖国医学治疗方法之一。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即载有:“阳明病,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集几千年临床应用经验,灌肠法不仅是为了单纯通便,亦是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口服以外的另一种给药方法,能清除体内堆积的废物。
中药保留灌肠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急慢性疾病及疑难重病,尤其适用于温热病、高热感染性疾病等难以接受中药内服者,并获得良好疗效。
叶师临床灵活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高热、肺炎、肺脓肿、急慢性肾炎、肝胆系疾病、胃肠道疾病、盆腔疾患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01
急腹痛
陶某,女性,47岁。因脘腹胀痛,恶心呕吐1天,患者原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多年。起病前2天,因赴宴恣食肥甘之品,即感脘腹胀满不舒,1天后出现脘腹胀痛,阵发性加剧,痛如刀割,休作无止,痛则拒按,恶心呕吐2次,吐出胃内容物,口干苔腻,胃纳欠佳,大便干结,入暮恶寒发热。
体检:体温37.8℃,神清,痛苦面容,两眼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墨非氏征阳性,中上腹及左上腹均有明显压痛,轻度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舌苔黄腻,舌质较红,脉弦数。
化验:血白细胞计数19.6×109/l,中性0.85,血尿淀粉酶均为1024u。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并发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脘腹痛。
此系恣食暴饮,肠胃损伤,湿热内蕴,积滞于腑所致,治当清热通下。但因患者恶心较剧,汤药不能受纳,即予通腑片20片(每片含生大黄0.5克),研末加温开水150毫升,作低位保留灌肠。
灌药后2小时许,肠鸣频作,随即先后解大便4~5次,量多恶臭,先为燥屎,后为糊状便,顿感腹部大松,腹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当晚即安睡。
次日舌苔黄腻渐化,给予清热攻下之汤剂内服。3天后热除,腹痛缓解,复查血象、血尿淀粉酶均恢复正常。后改清化和中之剂调理,8天后痊愈出院。
按:本病例浊邪阻胃,胃气上逆,呕吐频繁,不能受纳汤药。若不及时用药,恐病情恶化。故选用通腑泄热之生大黄作保留灌肠,以荡涤肠胃。药后腑气得通,腹痛缓解,果然生效。
02
风温高热
一女性63岁,间断恶寒发热2旬余,伴咳嗽,痰咯黄稠,头胀胸闷,经当地医院抗生素治疗无效。昨起体温又升高,伴左侧胸痛,咯痰量多,每日约200毫升,气促神萎。
体检:体温38.9℃,神清,发热病容,左上肺呼吸音减低,伴少许细湿罗音,语颤音增强,叩诊呈浊音。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脉细滑数。
化验:血白细胞计数10.3×109/l,中性0.88,血沉110mm/h。
胸片:左上肺见斑片模糊密度增高阴影。
西医诊断:左上肺炎。中医诊断:风温。系风温之邪犯肺,肺气失宣,痰热蕴结所致。治予宣肺化痰清热,方拟泻白散合千金苇茎汤出入。
服药2帖热未退,于第3日下午恶寒又起,热骤升至39.5℃,无汗咳嗽,痰多而臭,左胸痛剧,大便3日未解,胸片复查示左上肺斑片密度增高阴影与前片比较,病变有所进展。
患者正虚邪盛,病势鸱张,急当祛邪复正为先。第4日用生大黄10克,穿心莲100克,浓煎200毫升,作低位保留灌肠,每日2次。
2天后体温高峰下降至38℃,精神好转,邪有衰退之势。上法改用每日1次,8天后体温正常,胸痛缓解,但咳嗽仍剧,痰多易吐,改以穿心莲100克,四季青60克煎汁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
2周后复查血象正常,血沉20mm/h。胸片示左上肺炎症大部已吸收。再予中药保留灌肠,18天后胸片复查示左上肺炎症消失而痊愈。
按:风温之邪变化多端,极易伤阴。本例年老正虚邪盛,若治之不当,恐病逆传而致坏证。根据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脏病腑治,及时应用中药保留灌肠,使腑气通畅,邪热得以分泄。
03
淋 证
一男性45岁,腰痛尿频5天,伴发热2天。5天前开始两则腰酸痛,以右侧为甚,尿频不畅,门诊尿检有白细胞而诊断为尿路感染,给予口服呋喃坦丁未愈。昨起恶寒发热,腰痛如折,小腹作胀,尿频加剧。
体检:体温39.3℃,热性病容,右肾区叩击痛明显,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化验:血白细胞计数17.5×109/l,中性0.82,尿常规:蛋白+,白细胞100以上/高倍镜视野。
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断:淋证。系湿热蕴积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治以清热通淋,八正散加减。每日服2帖。
于第4天热退清,腰痛除,小便畅,复查血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中药改为每日1帖。
但清洁中段尿培养2次均为大肠杆菌10万以上,为促使菌尿转阴,采用穿心莲100克,生地榆30克,浓煎200毫升,作低位保留灌肠,每日1次。共应用15次,复查清洁中段尿培养2次均阴性而痊愈出院。
按:肾盂肾炎菌尿转阴有一定因难,近年应用中药清热酸涩之剂作保留灌肠,能促使菌尿转阴,其作用机理尚待研究。
04
带 下
一女性26岁,带下增多,少腹胀痛加剧1周。8个月前因流产恶露未净,少腹胀痛,高热而诊断为盆腔炎。经抗菌治疗后热退,恶露净,但带下仍多,色黄白相间,少腹胀痛,每逢经行前后加剧,痛则拒按。
曾用胎盘组织液、新桉叶等治疗,两月前起内服中药,但始终未愈。近因1周病加剧而入院。
体检:体温37.2℃,腹软,下腹两侧有明显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脉细弦。
妇科会诊:两侧附件明显增厚,压痛明显。
化验:血白细胞计数8.2×109/l,中性0.75。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带下。系流产之后,冲任受损,瘀血内阻,湿注下焦,客于胞脉所致。治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方用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穿心莲30克,黄柏10克,红花6克,浓煎200毫升,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应用14次,带下减少,小腹胀痛除,压痛消失而出院。
按:慢性盆腔炎虽可用抗生素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本病例曾接受中西药物治疗8个月而终未奏效。
盆腔位于下腹部,在直肠之前,与肠腔相邻。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在肠道吸收,易于渗透弥散到盆腔病灶处,直接起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
05
慢性泄泻
一女性45岁,腹痛泄泻3月余,泻下糊状便,多则日行7~8次,少则2~3次。曾服黄连素、痢特灵、中药等治疗未愈,且感肛门坠胀,胃纳不振,形体消瘦。
体检:神清而萎,腹软,左少腹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舌苔薄白腻,舌质淡红,脉细滑。
化验:血象中白细胞及分类正常,大便培养阴性。钡剂灌肠摄片示乙状结肠粘膜粗糙。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距肛门12~18厘米处肠腔粘膜充血水肿,粘液较多,未见溃疡。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系脾虚湿胜,运化失司,升清泌独失职所致。
但因患者曾服中药数十剂无济于事,故予中药保留灌肠。方用黄柏10克,穿心莲60克,生地榆30克,浓煎150毫升,每日1次。连续应用14天,腹痛泄泻消失,大便成形,日行1次。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结肠炎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使药液直接作用于肠腔粘膜病灶处,疗效优于汤药内服,收效快,疗程短,病人易于接受。
06
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一、灌肠药汁温度适中,不宜太热或太凉。
二、灌肠前先排除大小便。
三、灌肠时患者先向左侧睡,将肛管涂些石蜡油,插入肛门要深一些(约10~15厘米),灌肠时速度不能太快,灌完后患者俯卧一会儿,然后向右侧卧,尽可能不要解出药汁,以便使药汁在肠内吸收而起效用。《叶景华医技精选》
中药的心得体会篇5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周的中药房实习就结束了。在中药实习的这一周里,我们学会了常见中药的辨别,并在不断认识中药的过程中复习中药的药性,药效,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药房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都有许多病人来这里取药,所以这里需要调配的药方也很多,每天要有好几十张药方需要调配,所以在这里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清楚的知道各种中医药摆放的位置。
在中药房,验方和称药都是中药调剂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真正的实践也是没有的。在调剂完药物之后还要进行复检,这是将药方上的药物名称同药物进行一一对应,检查是否有错误。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它要求调剂人员要有较强的认药能力做基础,还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的话,那么这样做就是把危险带给患者,是不可取的。
医院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课堂走向临床之间的纽带。中药是中医理论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武器,学习好中药对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好的中医(药)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房实习是中医药学生走向独立工作奠定基础的第一步。笔者经过几年的实习带教,有以下几点体会。
1、做好入科前的教育
通过小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法,毒麻药品管理法,处方调配流程,药房管理制度,药品储藏保管和养护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了解医院药剂科的机构设置,药剂人员的职称职责,药剂科不同职称配备比例,了解药剂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医院药剂科的性质和任务。
2、明确带教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房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房的工作流程:收方、审方、调配、发药,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功效及用法用量,熟悉常用中药的别名,扩大中药的识别范围,了解毒麻药的使用保管和有毒药物的用法用量,熟悉和了解中药的配伍及配伍禁忌,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成为实用型人才,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能更好的治病救人。
3、合理安排带教时间和内容
由于中药品种多,学生实习时间短,药房工作忙,带教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为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合理安排带教时间:在药房相对空闲期间,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里认药,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的参与调配,装药斗(带教老师必须监督和复核),给学生自由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忙时把自行实践的内容穿插期间,或把标本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识别,避免了药房空间狭窄拥挤的局面。
4、带教的内容与方法
学生实习必须了解中药房收方、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程序;掌握审方内容:处方前记有无错写漏写,处方正文有无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有无妊娠禁忌,有无不合理用药,有无超量用药,处方后记是否完整等;掌握常用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用量;掌握特殊的毒麻药品管理办法和使用原则;掌握常用中药的特殊用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兑服等等;掌握调配、复核、发药操作规程;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法的处方进行把关,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在学生实习时结合实物进行一些技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中药性状及功效的记忆。辨识中药时与生活中事物联想,如:川芎蝴蝶片、防风蚯蚓头、槟郎大理石纹、辛夷毛笔头等,再引导学生说出其功效。
长相相似的中药区分,如:(空)白前、(实)白微。功效相似的中药区分,如:羌活、独活,前者质疏性辛苦温发散作用强,药性偏上升,治疗上肢痹痛,后者质密性辛苦微温药性偏下行,祛风湿治疗下肢的痹痛作用更强。同一植物不同时期采集功效不一样,如:青皮、陈皮,青皮是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有疏肝理气,消积化滞,陈皮是成熟果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性较青皮为轻;又如枳实、枳壳,枳实为幼果,长于破气消积,枳壳为近成熟果实行气宽中,作用较缓和。这药的功效就和人一样年轻力壮年老就弱。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功效不一样,如:麻黄根止汗,麻黄发汗。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法半夏和姜半夏,法半夏是用甘草水制,饮片微黄色,长于止咳,姜半夏用生姜拌制,饮片白色,长于止呕等等,让学生觉得实习有兴趣不枯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