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写好读后感,我们要用心感受每个细节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书中内容的偏好和偏见,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优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8篇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1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2

手攥着摘录下书名的纸条,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想买几本教育书籍阅读,可是跑了几家书店都没有收获。在老家的一家书店里,却幸运地让我买到了几本。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吸引了我的眼球,“令全世界亿万人感动而泣的伟大作品”,封页上的这一行小字让我选择了先看这一本,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

“写得真好!”每看几个故事,我总这样赞叹道,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一放下书,已经看了好几回此书的女儿就奔过来抢着看,她还是那样津津有味地看着。我心中暗喜:这样的好书读上百遍也不会厌,也许每读一遍,她会有新的感悟。愿她学着去体验爱,感受爱,更会付出爱。在漫漫人生之路上,让爱追随她左右,也愿她成为爱的使者。

?爱的教育》一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笔触来写的,一则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的平凡的小故事,一篇篇父母给他写在日记本上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精彩的“每月故事”,无不蕴涵着深刻的大道理--那就是“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人世间最伟大,最高尚,最诚挚的感情时时流淌在字里行间,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善良、正直、仁慈、关爱、体贴、礼貌、勇敢、勤奋、爱国……所有高尚的情操在这里生动而细腻地呈现出来,给人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涤。

?爱的教育》中描绘了一群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充满活力,积极上进,虽然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贫穷,有的富裕;他们的性格也各有迥异,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异常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回想前几年,给学生们看故事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有几个学生看到董存瑞牺牲的镜头还会失声笑起来。在和平年代出生成长的年轻一代,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长在国土上的孩子们,不知道祖国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有当他们长大,学成归国,踏上故土时,才会对祖国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来看看《伦巴第的小哨兵》,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为了给骑兵侦察清楚敌情,不顾枪林弹雨,在树梢仔细了望,最后不幸牺牲。多勇敢的孩子,多爱国的壮士啊!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他们一定也会对这个孩子产生敬意,也会对热爱祖国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其实,在我们的国家,勇敢的爱国者不乏其人:篮球巨星姚明,世界“飞人”刘翔面对日本人的天文数字般的广告报酬毫不动心,坚决不给日本人做广告,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教师的我,阅读时最让我反复阅读的当然是有关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我们的老师》、《女教师》、《代课老师》……这些故事我都读了好几遍,让我更清晰地明白了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小修女”老师的,“她性情温顺、腼腆。总是细声细气地,用一个单调的声音说话。连我母亲也说,这位老师说话几乎听不见。这位老师从不大声说话,从不动怒,却能把不安分的孩子管得服服帖帖,只要她警告地伸出手一指,最淘气的孩子便马上低头了。她的班像教堂,所以,大家叫她小修女”。孩子们给老师取了个多好的名字啊!这位小修女老师真神奇,不动声色就能把学生制服,这才是高超的教学艺术。我们时不时对学生大动肝火,有时还奖赏顽皮的学生一个善意的惩罚,殊不知,学生是多么憎恶我们的做法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是明智之举。其实,一个会意的笑容,一下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也许他会因此而快乐一整天。老师随和的谈吐,会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轻松,师生关系也会因此变得融洽。记得有一天,我在自己班上一连要上好几节课,为了不使孩子们疲倦,每堂课上我都给他们讲几分钟的故事,他们因此也没感觉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学得特别认真,几节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每一节下课,同学们都围到我改作业的桌旁,有的为我捶背,有的为我揉肩,让我感到特别幸福,其实,孩子们也感到了幸福。把学生当作我们的朋友,平等地对待他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鼓励、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时时处处关心呵护他们,那我们也就成了他们的知心大朋友。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以前看过个一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他们的未来。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以前的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还在那里住着,有的搬走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但最终学生们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其中只有4个人曾经进过监狱。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纪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女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后来他们在“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位女教师。究竟那个妇女是这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着她/研究人员想知道答案。“不知道,”妇女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是啊,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触动一个人的良知,唤醒人性的善良,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和谐。要说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要说爱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校里,只要我们能够释放出自己的爱心,就能温暖我们身边的人,那样,我们沐浴在爱心的阳光中,自然会嗅到花朵的芬芳。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3

读陶行知的《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有感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的确如此,幼儿就如幼苗一样,娇气稚嫩、纯洁无暇,就像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很多种色彩,人生的道路会有多么宽广都是不可估量的。对儿童的认识,陶行知说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还要小。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尤为应该好好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关于幼儿教育的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推行,也是早期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提出幼儿教育的普及要有三个步骤:一是首先改变幼儿教育无关重要,早一点晚一点没多大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是改变幼儿园的办学方法应该是省钱的,这样才有利于普及;三是改变幼儿教师的培养制度,推行徒弟制。

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当时旧中国幼儿教育给于了极其严厉无情的抨击,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陶行知先生针对幼儿教育的三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主张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建设省钱的幼儿园和建设平民的幼儿园,他还主张必须以幼儿为中心、生活教育的观点,主张把幼儿放到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快乐地成长。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是具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他的这些主张不仅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且对当

前的中国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从娃娃抓起。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看看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建设和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无一不是证明了国家和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参加工作只有两年,没有积累太多的教育经验,但却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担负的使命特别的有重量。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既要认真加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又要对陶行知先生的先进教育理念,特别是对如何普及好幼儿教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牢固树立幼儿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建国根本之根本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把自身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以确保幼儿的健康、快乐、和谐发展。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4

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间我就把《《爱的教育》》这本书给读完了。不仅书读完了而且我的寒假作业也完成了,假期也快结束了。这本书中有几个感人的故事我非常喜欢。比如说不幸事件、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伦巴第的小哨兵等。其中我最喜欢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就让我来介绍吧!

在一艘法国轮船从西班牙巴塞罗那港口起航到意大利著名港口热那亚。船上都是有钱的贵妇和绅士,但是其中还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十岁左右儿童。两年前他的爸爸和妈妈将他卖给街头卖艺的班主,班主对他不好,经常打他骂他,不给他吃饭,到处去各国表演。到了巴塞罗那,他再也忍受不住了,从班主那里逃走了,来的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馆同情他,将他送到这一艘船上,并让警察局长送还给他的父母。这个孩子在二等舱里面的人都给他一些铜币,表示宽宏大量。有些人还让他说说他经历。于是他一五一十的告诉他们。由于他第一次有这么多钱,非常高兴,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数钱。就走这时他听见有三个人正在辱骂他的国家。少年立刻把铜币扔向他们,并愤怒的`说:“谁辱骂我们的国家,我就不要他的钱,宁愿饿死我”

这样一个宁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少年震憾我。让我更加努力学习,吸吮各种知识丰富自己,我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祖国,用自己的爱心去爱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去爱祖国,用深深的爱去回报我的祖国!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5

?爱的教育》让人深受感动,里面的所有日记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克尔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经典的书籍。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6

爱是什么?我带着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就立刻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儿童学家德·亚米契斯。本书讲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故事,还有同学们的祝福,老师的三言两语和父母的给予与祝福。还有一则则美好又真实的每月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事物,就能体现出作者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组成。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十一月的每月故事费罗伦萨小抄写匠。讲的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朱里奥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深夜替父亲抄写文件。但父亲不知他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会打瞌睡,所以屡次骂他。甚至还不理他。朱里奥非常伤心。但他坚持下来,继续工作。有一天,再抄写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因此而感动。父亲为什么要打他?不是因为他不爱儿子,而是因为父亲是为儿子读书不用功而着急。

不同的爱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其实是害了他。有些父母就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爱,我妈妈就是其中的一个。

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现在我明白了,爱就是尽自己所能,努力帮助别人。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7

今年暑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把意大利作家写的《爱的教育》读完了。作者小写的是一个男孩的一个学期里的事,其中当然有甜,有苦;有悲,也有欢。读了《爱的教育》我知道学习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爱的'教育》中有一个故事特别让我感动;一个贫苦的家,老个很老,小的很小。丈夫又去世了妈妈只好外出打工。她每个月都寄钱回家,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有一个月,妈妈没有寄钱回家,家里人以为这个月她干得不好,没有理会。三个眼月过去了,妈妈还是没有寄钱回家,孩子们已经知道妈妈去世了或生病了。孩子们不理家里人反对,经过好心人的帮助,找到了妈妈的家,经过贵人的帮助,妈妈做了手术得救了。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孩子,妈妈会得救吗?

是呀! 假如没有孩子,妈妈会得救吗?假如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也会不假思索地去救妈妈,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突然肚子痛,而且痛得很厉害,我立刻让妈妈吃了一些药,可痛还是没能止住,反到越来越痛了。我连忙叫邻居张叔叔帮我把妈妈送到医院里。医生一检查才知道妈妈有结石。那一天,我陪在妈妈身边,没有去上学,在病房里,我和妈妈又听到那一首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多少年以来,我一直记得这件事。《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世界经典呀!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篇8

在寒假中,我读了《学前教育》几本刊物,我仔细拜读了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陈雅典老师写的《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策略》,让我在主题环境创设这方面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他冲四个方面阐述了主题墙创设的策略:

1、创设教育与审美双重价值的主题墙饰。

2、创设动态的主题墙饰,让主题墙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

3、成蛇互动的主题墙,让墙饰成为石油沟通的纽带和幼儿经验分享的平台。

4、创设幼儿人人参与,家长主动参与的主题墙饰。

从以上四方面我认识到主题墙旨在反映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探索发现,它是孩子们交流、分享的乐园,因此在创设过程中教育与审美应当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主题墙与幼儿真正对话,发挥教育价值。而创设动态的主题墙饰应成为幼儿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纪录,动态的展示幼儿的学习轨迹。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我还更加认识到了幼儿主体性原则的重要性。幼儿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也是班级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环境以生命。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幼儿积极主动地作用环境时,环境要素对幼儿的影响就增大;当幼儿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时,一般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幼儿是班级小主人,因此,幼儿园主题墙布置以幼儿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修饰的作用。这样一来,才能让墙饰成为师幼沟通的纽带和幼儿经验分享的平台。更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做得到的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通过多渠道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收集材料后尽量让幼儿自己协商如何装饰主题墙饰,这样孩子间的交往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教师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主题墙面环境。让它对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使幼儿关注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悟: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的互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的环境,有助于引发幼儿活动、探究的欲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成长,同时也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家与园的合作。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爱国类的演讲稿800字8篇

关于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6篇

关于警示教育心得体会6篇

关于教育宣传的演讲稿5篇

关于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关于教育的主题演讲稿6篇

关于教育的教师演讲稿7篇

教师关于教育的演讲稿6篇

关于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6篇

关于教育调研报告的范文6篇

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