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教案,能够确保教学进程顺畅,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优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二历史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3课 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初二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初二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初二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初二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初二历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初二历史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