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可以通过教案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写教案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高效地学习知识,以下是优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中国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读中国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在全世界广泛传扬。《中国功夫》歌曲中唱到的 4 个动作“卧”“站”“坐”“走”,正是武术的精所在;“一一哈一一”的口号,提高了幼儿武术练习中的精气神增强了幼儿学习武术的兴趣。活动中,教师表演武术,幼儿根据图示自主探究,学习马步、弓步、掌等武术动作方式,使幼儿感受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激发他喜欢武术、热爱民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简单了解武术有健身、观赏、交友、锻炼意志等作用。
2.能根据图示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
3.感受中国功夫的强劲有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留意老人晨练、少儿节目中的武术动作。
2.“武术表演”视,功夫秘籍图示,“幼儿学习材料我爱你中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 cd
【活动建议】
1.教师表演武术,引发幼儿对中国功夫的兴趣,知道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1)请幼儿说一说、学一学教师做的武术动作。提问:怎样做动作看起来会很有力?
(2)师幼互动,梳理武术中的基本动作:蹲马步、弓步、掌、拳。
(3)教师小结,帮助幼儿了解中国武术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它是一代化传下来的,一直流传到现在。
2.联系生活,引导幼儿探究武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1)引导幼儿阅读《我爱你中国》第 22 页,了解哪些人在练武术,知道练武术可以强身健体。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谁练武术?他们为什么要练武术?
(2)播放武术表演的视频,使幼儿知道武术是一种艺术表演,可以观赏。
(3)播放武术视频,让幼儿明白练武术会很苦很累,但是不能轻易放奔要坚持到底,才能做得更好。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练好武不?
3.请幼儿根据图示自主探究武术动作,感受中国功夫。
(1)出示功夫秘籍图示,幼儿看图自主探索,练习武术动作。
(2)幼儿随音乐做武术动作并集体表演,教师指导个别幼儿的武术动作。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练武术时的心情。使幼儿了解因为中国功夫很棒,练武术的人浑身充满了自信和力量。这就是我们中国功夫!希望小朋友以后,也能多多练习,大家一起强身健体。
中班阅读优质课《没有耳朵的兔子》蒋静视频+课件ppt+参考教案大班语言《七只瞎老鼠》优质课视频+原版ppt课件+教案+教具图+音乐
读中国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先说一下我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认识.
?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这篇课文在初中语文事物性说明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建造上的独特风格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有一些说明性文体基础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要他们谈谈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来介绍并不难,但是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常识,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把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了解我国桥梁建设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深度挖掘文本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探究作者说明的方法
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采用情镜教学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的艺术,找寻学习说明文的乐趣。而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辩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1.故事导入,走进作者。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3.默读课文走进二桥
4.研读课文,品味语??
5.讨论交流布置作业
6.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下面来看第一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走进作者
茅以升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们
这一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大约用时10分钟。首先我会让同学们自主学习,通过课下注释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然后让同学们诵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进而理清全文的结构: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说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作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的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全文条理清晰,井然有序。通过轻松活跃的课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默读课文走进二桥
经过对整体的把握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的石拱桥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长期发挥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呢?同学们先阅读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完成表格。通过归纳总结,出正是因为两桥各有特点,才被选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来介绍中国石拱桥。
(接下来我会与学生完成一个小游戏:文中写了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你能根据这些语句画出来赵州桥么?通过以上表格和学生亲自动手,不难总结出赵州桥美在其结构,而卢沟桥的美则在于,那些不同姿态的小狮子背后承载的历史价值。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氛围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
语言的学习则侧重于读与品,我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下面这两句话,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考:‘左右”、”约”这些用词模棱两可,是否符合说明文的准确性呢?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让同学们明白,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再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刚才画的`赵州桥,思考~
(赵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肩”能否换成“边”“面”“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
不能,肩就是指导拱最高的那个范围,和边,面头顶意思不一样,有肩的是拱桥特有的而肩是别的桥不能随便用的。原文中有4个拱,去掉各后就是有两个拱了。用大拱的两边比喻成大拱的两肩,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两个小拱所处位置,准确真实。说明赵洲桥小拱的对称性、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读者明白它为何能长期抵御洪水冲刷而不至于坍塌。
其实本文的语言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准确性与周密性,还表现在作者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接下来我会向同学们介绍常用的说明方法,我会用问题引导法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来看看以下句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自主思考,通过以下句子便可学习到作者采用了列数字、摹状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地进行说明,能给读者留下清晰映像。
到此本课教学重难点均已得到突破。
(五)讨论交流布置作业
文章最后两段写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说一说,你觉得除了这些,还有那些原因?比如说,一些刻苦钻研的个人因素,经济的发展等等……同学们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在课堂迁移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提供一些著名建筑的数据和图片,任选其一,运用说明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六)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同学们看一看各式各样的桥,进而联系中国现在的发展,让同学们体会正是强大的中国才创造了这些光辉的成就,增强的民族自豪感。
读中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烤”1个生字。
2.发现“火”和“四点底”的联系。
3.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4.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教学重点】
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烤”1个生字。发现“火”和“四点底”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感受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味”字图片,学生观察,说一说自己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按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发现食材、餐具构成了美食的味道。)
2.引出课题,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强调“一字不能有两捺”。
3.跟随老师展开探秘之旅。
二、生字词过关。
1.发现汉字的秘密:五组汉字,开火车领读,找出分组规律。
按偏旁分:
(1)草字头组:菠、蘑、菇、茄,观察草字头演变过程,明确:草字头的字大部分都与草木、植物有关,且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
(2)火类偏旁组:
火字旁、四点底、火字底的字大部分都与“火”有关,回家用字典查一查这些字的准确意思,看看是不是都和火有关。
学写“烤”,强调:观察田字格位置、书空笔顺、范写、临摹、练写、评价。
(3)食字旁组:观察食字旁演变过程,了解食字旁的字大部分都和饮食有关。
2.发现词语的秘密:出示最后一组字,发现都和食材相关。用“腐”字组词“豆腐”,引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法,学习一些轻声词语和多音字组词。同桌共读,加深印象。
三、学习课文:探寻烹饪的秘密
1.菜单??
(1)说说都有哪些菜,说出其中的烹饪方法。
(2)对照这些烹饪方法,利用预习时做好的学具,小组合作,完成菜单。
(3)活动要求:选出符合这一菜单中各个“烹饪秘密”的菜名;组内分工,一一对应贴在菜单上;台前展示,每人介绍一道菜,说出烹饪方法。
(4)出示老师的菜单,分享不同烹饪方法。
2.以同样方法探究剩下两份菜单,以不同的形式到台前展示,巩固“拌、煮、炸”等10种烹饪方法。
3.齐读课文,加深记忆。
四、拓展提高
1.观察图片,听老师说菜名,猜一猜用了什么烹饪方法,探究这些烹饪方法写出的字是否都和“火”有关。
2.出示图片,看看你知否了解家乡美食,说说其中运用的烹饪方法。
3.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有很多文人也留下了有意思的诗词,分享苏东坡打油诗。
4.领读齐读,积累描写美食的四字词语。
5.随堂练习,将烹饪方法相同的菜名连起来。
五、布置作业
制作一份读写绘,画一画你最爱的美食,找到它的秘密,分享给大家吧!(提示关键词:烹饪方法、食材、味道、来历等。)
【板书设计】
4 中国美食
烤
读中国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里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3、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是呀!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生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心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教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推动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4、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1)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2)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觉悟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3)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全世界都听见,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1)朗读这段话,一边计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面对些情景,会有怎样感受?
3)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1)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2)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6、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7、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2、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学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3、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不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爱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能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5、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6、(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7、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国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实践,升化情感
1、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以地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的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3、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愿!
读中国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读中国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二、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三、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
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四、教师像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五、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搜集各种各样的月饼
2、幼儿尝试制作月饼
六、活动结束
幼儿回家向家长分享今天的所得。
读中国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