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事迹记录是体现个人魅力和潜力的有效手段,事迹材料的撰写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细节和完美主义,以下是优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航天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航天事迹篇1
考上飞行员之后,景海鹏先是在保定的飞行学院学习了三年半,接着,到临汾的初级航校,又学习了半年。在运城机场的中级航校,学习了一年,学会了飞初教机。在永济的高级航校,学会了驾驶喷气式飞机。
在刚开始学飞行时,凭着不服输的倔劲,景海鹏不仅度过了飞行员人生的第一道难关,还让他得到了全中队第一个奖励。在小时候,景海鹏就一直很内向,根本没有其他农村孩子的调皮捣蛋劲,不少儿童都会的游泳,旱鸭子景海鹏却一窍不通。
作为飞行员,如果不学会游泳,下一步的命运肯定是淘汰。景海鹏不甘心自己的飞行员梦早早夭折,就下决心苦练游泳。只是短短的一周时间,景海鹏的游泳就从不会到会,从及格再到优秀。他因此得到全中队第一个嘉奖。当时,他所在的中队,是125名飞行学员。
在永济学完后,景海鹏又来到江苏,正式成为空军的一员。他先是在连云港,后来又到无锡,继续学习更高级的飞机驾驶。也是在无锡,景海鹏遇到了后来成为他爱人的张萍。
张萍的老家在河北省沧州,是县级市河间的一个普通农家。当时她在无锡一家宾馆是管理人员,因为姑父也在无锡机场,经常看亲戚的张萍认识了景海鹏。
景海鹏和张萍结婚时,是在运城老家举行的典礼仪式。一直记着儿子结婚情景的王珍玲说,因为当飞行员有规定,海鹏结婚时,已有29岁,比小他三岁的弟弟海龙都已结婚几年,并且生了女儿。
海鹏的结婚日子是1993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四,这一天,正好是他29岁的农历生日。而算公历,又是张萍的生日。小夫妻的农历、公历生日正好与结婚的日子重合,日子虽然清贫,他们却开始了浪漫的幸福人生路。
1997年,景海鹏结婚后的第四年,张萍在无锡生下了一个男孩。而就在此一年前,国家开始在飞行员中选拔宇航员。已不甘心只是一名飞行员的景海鹏也报名参加了选拔。
飞行员选拔条件本来就很严,选航天员更是严上加严。要求身体素质特别好不说,还不能有病史。景海鹏从小身体就非常健康,也没有过住院史。航天员选拔时,他自然成了幸运儿。
儿子生下来后,因为心里一直牵挂着航天员选拔,景海鹏一直不给儿子起名。到孩子4个月的时候,他终于接到航天员录取通知。于是,他的儿子,就有了一个承载景海鹏飞天梦的名字——景宇飞。
接下来,景海鹏就从无锡来到北京航天城,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名学员,直到最后,他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
航天事迹篇2
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名单公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这一次,邓清明终于不再是“备份”,践行“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誓言25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圆梦时刻。
航天员集体亮相时,李清华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身穿航天员制服的哥哥邓清明。他上一次当面见到哥哥,还是在4年前。由于工作特殊,家里人都极少主动与邓清明联系,怕打扰他训练。
2013年,邓清明体检时曾查出身体里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结石。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小结石通常不用管,但航天员不行。为了能够继续追寻航天梦,邓清明毅然选择手术。没想到第一次手术时结石没能完全取出,医生只能在他的肾脏里埋了一根管子。手术后一个多月,邓清明一直带着管子,也尿血了一个多月,直到第二次手术,结石才被成功取出。
李清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哥哥得结石的事情,他是数年后才从新闻中得知。“很心疼哥哥,原来他为了航天事业,背后默默付出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我也由衷敬佩他,为哥哥感到自豪!”李清华说。
小雪节气过后的晚风已带有明显的寒意。在东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十分热烈。时间渐渐来到23时08分。“10、9、8、7、6、5、4、3、2、1,点火!”随着指令的发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刺破夜空,邓清明的家乡也燃放起烟花庆祝。
同一时刻,还有另一群人也在熬夜观看发射直播,他们是和邓清明一样,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老学员们。
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是我国飞行员的摇篮,其前身为空军第八航空学校。1992年,空军院校正式启用新番号,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名字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历史。老一辈学员,更习惯称呼该校为“八航校”。
八航校地处新疆哈密茫茫戈壁,训练条件十分艰苦。创办初期,学员们喝的是不适合人饮用的高咸水,空勤灶只有难咽的冻鸡蛋吃,有些职工家属住的是自己盖的垒土房。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唯有凭着一股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坚持下去。
年近七旬的王四好老人,曾经是八航校的学员,后来又担任教员。王四好说,由于邓清明曾几次落选,老学员们对他也非常关注。“要被选为航天员进入太空,除了过硬的飞行技能,更需要超于常人的毅力!”他表示,虽然现在八航校已不复存在,但八航校的战斗精神一直都在延续。八航校不仅是邓清明逐梦太空的起点,也是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我国首任航母舰长李晓岩等诸多英雄人物的母校。
“我相信,只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我国的航天事业就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王四好说。
航天事迹篇3
在接受“飞天”任务之后,邓清明表示:“很多人问过我,当了20多年的陪练,为什么还要坚持呢?我想说,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这些年来,邓清明目送一个个队友脱离地心引力、遨游太空之间,他见证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与此同时,邓清明始终勤勤恳恳坚守于一个航天员的本分,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揣着一飞冲天的豪情与壮志,恰如他挂在书房里的那幅字——“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
20多年前,邓清明还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他用24年10个月的时间呵护梦想的种子不断向上生长。如今,邓清明即将以最璀璨的方式绽放出梦想之花。回首过往,每一份坚持都是值得的,每一种历练都是一种成长,邓清明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必在意留下逆行的背影,因为我们始终在逐光而行;梦想一定要有的,只要我们坚信它一定会实现。
壮志满怀逐梦苍穹,归来仍是翩翩少年。“飞天”在即,让我们为邓清明和他的队友们送上最深沉的祝福,同时向那些“影子航天员”们致以最真切的敬意:祖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跃升,都凝聚着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他们的工作分属台前还是幕后,逐梦前行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真心英雄。
航天事迹篇4
在中国航天史上,乘“神五”飞出地球的杨利伟是第一位天空人。作为杨利伟的队伍和好朋友,景海鹏那时还不为人所知。直到“神六”发射时,与刘伯明搭挡的他成为第二梯队成员,不少人才知道,在表里河山的山西省,关公故乡出了一个名景海鹏的航天员。
记者至今仍然记得,“神六”发射的前夜,景海鹏的家人在东杨家卓村老家的西房里看电视的场面。当时,屋子里有不少人。除了景靠喜、王珍玲两位老人,海鹏的弟弟海龙也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家里,加上海鹏的妹妹艳芳一家和一些为他们高兴赶到的邻居。景海鹏老家是热闹非凡。
后来,看到儿子没有成为“神六”上的航天员,景靠喜仍然感到非常高兴。“没有用上第二梯队,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先进可靠。我相信“神七”发射时,儿子会更神气。”而这一预测果然说中了。这次“神七”发射,景海鹏成了正选的3名航天员中的一个。他是山西当之无愧的第一个太空人。
从1993年选入国家航天员大队后,景海鹏只会过两次老家。一次是1998年,景海鹏的儿子还很小时,他匆匆忙忙赶回,接父母去他北京的家。那次,他的父母一待就是5年,直到在20_年底才会到运城老家。
景海鹏的第二次回家,是20_年。那时“神六”已成功发射并返回,他虽是第二梯队人选,却已被大众媒体放大成了几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听说他回到运城,记者还专门赶去见他。晚上在景海鹏住的弟弟景海龙位于中心血站后的家单元楼客厅,记者还与一身戎装,话语不多却英气逼人合影,留下了他回运城的影响记录。
因为训练的任务重,景海鹏第二天就和妻子、儿子匆匆返回北京,满打满算,他那次在老家只待了有三四天。
不仅很少回家,连电话都很少打。对此,景靠喜、王珍玲两位老人却丝毫没有抱怨儿子的意思,一直夸他们的三个儿女都很孝顺和成才。景靠喜还嫌王珍玲有时念叨,嚷人似的说:“咱海鹏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咱可不能嫌娃不给家里打电话。”
景海龙作为弟弟,平时也很难与景海鹏有联系。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和哥哥的通话次数都十分有限。多数的时候,是哥哥给他发短信,要他照顾好父母,注意两位老人的身体。而从去年后半年到现在,进入训练的哥哥没有和他同过一次话,也没发一次信息。他发的信息也没有回复。他说,他很理解哥哥。
王珍玲老人则说海鹏一直给她寄钱。按海鹏的说法,是海龙在老家照顾两位老人,他不能让弟弟在经济上受屈。每年,海鹏都要给父母寄上四五千元,进入准备上“神七”的封闭训练后,海鹏不能与家人联系,在北京航天城的张萍就安排给公婆寄了一次钱。去年海龙买新房时,尽管告哥哥款已够用,海鹏过意不去,仍然寄回一笔数目不算太小钱。
景海鹏最后一次和家人联系,是在今年8月7日的晚上。他当时将电话打在东杨家卓村老家,在问了父母的身体情况后,提醒父母别忘了在第二天晚上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接电话时,景靠喜心里虽想知道这次儿子是否会上“神七”,又明白儿子不会告诉他。最后,他只是说儿子不要操心他们,好好训练,一旦有任务,就一定能圆满完成。
最近一个月,随着“神七”发射日期的越来越近,不断有来自各地的记者采访景靠喜、王珍玲两位老人,景海龙也是应接不暇。得知儿子是“神七”航天员的热门人选,一家人都感到非常高兴。看电视,成了一家人最重要的“工作”。
一脸慈祥的景靠喜说,“神六”时儿子未能上天,自己当然希望此次他能够一偿夙愿。但是“上不上天我们都高兴,这是国家对他的考验,希望他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航天事迹篇5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赞扬和肯定——“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
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
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24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竞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念,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航天事迹篇6
在航天员的序列里,就执行飞行任务而言,有主份和备份之分。这绝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设置,而是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做出的科学部署。“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就是对这一部署意义的精准说明,这也是“邓清明”们所思所想所诠释的核心价值。他们是战场上的“预备队”,是先锋身后的“后援团”,是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神秘力量。我们为有着如此铁血如此优秀的备份而感到骄傲。
备份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次次落选,也难免会有失落的心情。当组织上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邓清明说自己当时的确懵了一下,但他还是转过身面对景海鹏,紧紧地抱住了他,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而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真诚、无私、不矫情,大局为重,这是一名立誓为祖国载人航天的航天员应有的格局。
中国航天员,是精锐中的精锐。备份越强大,越说明主份的强大。而主份的梦想成真、为国出征,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推力,这股力量也包括了备份们矢志不渝的航天理想。真可谓,“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邓清明所言“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了,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这是心有蔷薇的生动写照。
航天事迹6篇相关文章:
★ 巾帼材料事迹6篇
★ 交警先进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