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注重情绪管理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压力与情绪,提升心理素质,我们在撰写教案时,常常会关注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培养,确保全面发展,以下是优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6篇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认识8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与关键词语。

2、默读课文,能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上了怎样的服装。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季和秋季服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是体会雷鸟服装变化与季节的关系,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篇课文我们认识了可爱的跳跳和快乐的雷鸟太太,她们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不少知识,接下来的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注意“催、搜”是平舌音,“空”是多音字。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夏天到来了,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2、闭眼想象森林的美景。

3、小松鼠在干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夏季部分)。

1、创设情境,师口述第二段:小松鼠正在玩得起劲,忽然他听到了一阵“咕、咕、咕”的声音,那声音又低沉又温柔,让人想起妈妈的催眠曲。咦?是谁在树下轻轻地唱歌?赶紧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吧!

2、反馈。

3、师生合作读5、6自然段。

4、师贴图(一只没涂颜色的雷鸟在树丛中孵蛋),师:这时雷鸟又会穿上什么样的`时装呢?请你们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

5、指名上台给图上的雷鸟涂上颜色。师问:你是从哪知道的呢?

6、出示“背部是……”,指名读。

7、如果你是雷鸟太太,你会怎么给咱们介绍你的夏装呢?(生自由说)

8、雷鸟太太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8段,引导学生读出雷鸟太太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秋季部分)

自读第二部分,思考:秋季来临,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

反馈,指名读17段。

过渡:哦,原来她的秋装和地上的落叶一个颜色了!可这新衣服究竟是什么颜色呢?谁能看图来描述一下?(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模仿前文描述)

小组活动:配合读14—18段或试演此情景。

汇报:学生读(或演)完后,师随机采访几位读(或演)雷鸟太太的学生:雷鸟太太,为什么你一年四季总要换衣服呢?采访完后:同学们,你想对雷鸟太太说点什么吗?

三、生字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

2、选出你觉得难写的字。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写。

四、拓展交流。

还有哪些的动植物也会变换“衣服”的颜色?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二)

夏天————像浓浓的树影

避开敌害 适应生存

秋天————像秋天的落叶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一)

第一课时bpmf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六单元(出示课题:字与拼音(二)。(齐读课题)

2、老是这儿有一些字母,请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出示:āóēǐūǚ)

3、刚才你们读的都是韵母,从这节课起,我们还要学习一些字母,它们都是声母。(板书:声母,学说“声母”一词)

4、学会了声母,我们就能学拼音节了。汉语拼音中声母又23个,他们的发音又轻又短,今天我们就先学前4个。

二学习b,练习b的拼音

1、小朋友看看书上26页的黄色方框里有几幅图几个声母?(4幅图4个声母)先看第一幅图,谁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丁丁在听广播)

2、(出示:b)这个声母的发音就是把“广播”的“播”读的轻一点短一点。(师范读,学生跟读)

3、多种形式炼读。

4、出示:b-ā-bā当声母b和韵母a在一起时组成了一个音节。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读,比较哪一个音读的轻,哪一个音读的重。

5、前面一个音读的又轻又短,后面一个音又重又响,而且拼读速度要快,这就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6、多种形式练习拼读,认识汉字“八”。

7、多种形式练习拼读ba的四声。

三、p的拼音

5、观察图画,看看上面是谁,在干吗?并猜一猜这个字母的读音。

6、那一位小朋友能试一试?

7、师生共同交流。(指名说,老师正音)

四、自学m、f

1、下面两个声母,小朋友借助书上的图猜一猜它们读什么?自己练习它们的发音和拼音。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说。(2)师正音。(3)多种形式的读。

五、复习巩固,了解标调

1、指名读黑板上的'读音。

2、仔细观察每个音节,说说声调都标在谁的头上。

3、师带读课文。

4、练习。

b-ǐ-bǐm-ó-móp-í-pí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4个声母以及它们的拼音,大家学的都很认真,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4各声母,相信你一定会学的更棒。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4.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练习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段话。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了解豆腐能做成哪些菜肴,为学习课文积累感性的知识。

2.制作相关课件。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11个,其中“椿”“脂”是翘舌音,“佐”“臊”是平舌音。“脂肪”一词的读音容易读错,要注意纠正。要求会写的字中,“腐”在与 “豆”字组成词语的时候读轻声,它是半包围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烫”字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火”字,不要写成“大”字;“脂”“肪”这两个字都是“月字旁”,注意与“指”“访”“防”的区别;“孕”字上半部分是一个“乃”字,不要写成“女”字;“钙”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不要再多加一笔。

2.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以赞颂豆腐为表达基调的,所以,不论是豆腐能做成哪些菜肴,还是讲它的历史与发展,不论是介绍与它有关的文化,还是讲有着高超豆腐烹饪技术的麻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流露出的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要重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对于豆腐的介绍说明较多,但是,谚语、成语以及排比句式的恰当运用,突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学习表达。

3.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引导学生阅读第2至第6自然段,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总结出课文是从5个方面来具体赞颂豆腐的。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怎样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课文围绕豆腐的特点来赞美豆腐,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课文不仅概括地讲豆腐的特点,而且善于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并且表达出赞颂的思想感情。例如,第2自然段,开始先概括地讲了豆腐可以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做成各种菜肴,接着列举生活中事例作具体说明,这样表达不但自然而且真实,而且源于生活的事例令人信服。结尾一句巧妙的比喻,更突出了对百尝不厌的豆腐的喜爱与赞美。课文的第3自然段讲的是豆腐的科学价值。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段的时候,可以结合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来了解这一段的内容和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这两段课文,还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讨论这两部分内容课文的异同,从而认识到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这一观点。理解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认识豆腐是平民的,因为它是大众化的食品;但它并不平凡,它能与许多食品搭配成味道更佳的菜肴;它以极高的营养价值,成为老幼皆宜的食品;豆腐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更体现出它的不平凡,我们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豆腐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深受欢迎。这些都是豆腐的不平凡之处。

以下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想方设法:想尽办法。

遐迩:远近。

孤苦无依:孤独凄苦,无依无靠。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安排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安排在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问题的正确与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结尾说:‘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的?”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豆腐的特点,并融入对豆腐的赞美之情,这就是本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具体的事例,再体会它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具体的事例有:豆腐可以和各种食品配成佳肴;豆腐是“植物肉”;豆腐最早是平民百姓的食品;豆腐在中国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中国的普通百姓。豆腐的不平凡之处,可参看“阅读教学(3)”的提示。

“讨论:认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在表达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个练习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认识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先概括出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具体说明。

(2)拓展与运用

“有句谚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你能搜集萝卜或姜的相关资料,再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说明这则谚语吗?”这是学习本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进行片断练习。要完成这个练习,首先要搜集关于萝卜和姜的资料,再根据“不用大夫开药方”一句筛选材料。完成片断练习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开层次提出要求,一部分可以仿说(仿写),完全仿照课文的叙述样式来说(写),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可以选择其他构段形式来说(写)。

“请你展开调查,了解与豆腐有关的菜名、菜肴以及做法,体会‘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这是一个调查的内容,如果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理解“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如果课后请学生搜集材料,要适当安排交流的时间,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百尝不厌’一词中的‘尝’可以换成‘看’或‘听’,组成另外一个词语。你换一换,并用它写一句话。”这是写话练习,“百尝不厌”可以换成“百看不厌”“百听不厌”,用“百看不厌”造句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美丽的景色、美好的画卷、优秀经典的书籍或影片等,用“百听不厌”造句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优美的音乐,神奇而富于变化的、充满感情的、能唤起自己美好回忆的童话、故事、传说、英雄或模范人物的事迹等。

(3)积累

这里安排了两方面的积累内容,一是积累词语,抄写这些词语是巩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教师要注意指导,在书写正确的基础上,还要要求书写美观。二是积累句子。这两句话都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写的,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由于学生年龄和经历,对豆腐食品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有局限,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对豆腐的赞美之情。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设计理念:

这个语文园地有五项练习,分别是复习同偏旁的字,读词语,比较形进字,读句说句和读儿歌。分成两课时,本堂课是第一课时,内容是前三项练习。

这堂课以游览“语文园地”为主情境,把复习同偏旁的字,比较形近字,读词语分设在“观光旅游车”、“双人转盘”、“走迷宫”三个板块中,以读字到读词,读字到写字贯穿整堂课,同时让字词的复习与趣味结伴,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预设目标:

1、运用偏旁规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通过多种形式复习已学过的字、词。

预设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开火车,复习单元学过的字词

2、出示课题(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二、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观光旅游车

a、指名读,边读边找朋友(第一节车厢)

b、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字也是“言”字旁的?

c、同桌互读、第二节车厢里的字,再把他们分一分,并说说理由。

d、学生交流

e、打开书本(117页),齐读第一题。

2、双人转盘

a、自由读,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b、这么相似的字,你是怎么区分的'?

c、书写马、鸟,展示,点评。

3、走迷宫

a、课间操

b、学生分组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题。

c、小组竞赛走迷宫,夺红旗。

4、送礼物

a、汉字博士送信,学生收信

b、小组交流

5、课堂小结

一、教学要求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这个故事的内容。

2、帮小明想个办法,并能把想到的办法说清楚。然后评一评谁的办法好,谁说得好。

二、教材说明

书中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了三幅图,讲小明每天帮王爷爷取牛奶,王爷爷想给他一点酬劳,小明不肯要又无法拒绝,不知该怎么办。让学生帮小明出个好主意。

教学重点是根据故事的内容,交流帮小明想出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话题,说说如果句末加标点,该加什么符号。加上“”读一读。

2看图讲故事。学生自己读读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老师指名回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通过多次叙述,了解人物个性:小明主动帮助老人,不要报酬;老爷爷过意不去,定要答谢。

3同桌商议:根据故事的内容说说小明该怎么办。

4交流评议。

(1)交流,所想的办法只要符合故事情节都可以。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办法:①收下钱,每天照常取奶送奶。②不收钱,以后也不给王爷爷取奶。③先收下钱,照常取奶,再设法处理王爷爷给的钱。如,把王爷爷给的钱积攒起来放在信封里附上一封信悄悄放在老人家里;或在王爷爷生日那天买盒蛋糕(买束鲜花),祝他生日快乐。④找居委会或王爷爷的朋友帮助,说服王爷爷收回决定。在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对其说的办法不表示肯定或否定,只在语言表达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清楚。

(2)评一评:谁说的办法好,为什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相比之下,第三种办法较好,但积攒的钱怎样用可以不同。还要评一评谁讲得最清楚、最明白。

5表演故事。把评议出的好办法作为小明想出的主意放进故事里演一演。先同桌两人分角色表演,再自我推荐演给全班看。

6课后延伸: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ɡ、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ɡ、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ɡ、k、h的音、形

二、教学三拼连读法。

1、看图,右边画着西瓜,“瓜”的音节是ɡuā,

ɡuā是怎样拼出来的?它和我们前面学的声母和韵母相拼的音节有什么不同?

2、再看图示,ɡ是声母,u叫介母,ɑ是韵母,小女孩猛推ɡ、u、ā三个卡片,提示把三个字母快速连读,拼成音节ɡuā。

3、教师示范拼读。(声母ɡ读得轻短些,介母u要快读,韵母ā读得响亮些)

4、教儿歌: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5、练习拼读三拼音节。

(1)带调音节练习,还可以和两拼音节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学会三拼连读的方法。

三、读儿歌,读词认字

1、带调拼读红色的音节,重点巩固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2、读谜语,猜一猜,能说出为什么是“手”;

3、联系“能写会算还会画”看图读词,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轻声;

4、认读五个生字,注意区别画—花、个—哥每组字的声调。

四、扩展活动

1、拼读三拼音节,说说它们是什么。

huā(花)ɡuō(锅)huǒ(火)

2、读一读,比一比每组的音节有什么不同。

ɡā—ɡuā?kā—kuā?hā—huā

3、ɡū—ɡuōhú—huó?kù—kuò

4、读一读,连一连。

huāhuà ɡē ɡè

画花哥个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通用7篇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7篇

4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

4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参考7篇

7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7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模板8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7篇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