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使教案更具实用性,教师们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优秀的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引,以下是优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长跳绳8元,求245元能买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5÷8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看被除数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8去除被除数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数“24”,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写3,接着用8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5,8除5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的个位上还余5,表明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商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
①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商0就可以。
②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落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作余数即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
(1)请学生自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
(3)检验。
2、病题门诊。(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6题)
(1)看题,明确题意。
(2)观察各题错在哪里。
(3)同桌互说如何改正。
(4)在本上动笔改错。
3、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1、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28页第14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75+11=75+21=
67+21=72+15=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